英文版《李白传》有哪些“新气象”?

济南时报 2020-03-25 13:44 大字

话剧《李白》□新时报记者 徐敏

李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唐代大诗人,他在西方也享有极高声誉,有国外学者赞誉“李白诗歌是人类的心声”。在李白研究领域,有多名学者为李白撰写过传记。近期,华裔美国作家哈金出版了《通天之路:李白传》,这是英语世界第一本李白传记,一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写作的《李白传》,一个越来越清晰和生动的李太白。

英语世界的第一本《李白传》

华裔美国作家哈金给英文版《通天之路:李白传》的定位是,“既能在学术上站得住,也适于一般读者。”这也是英语世界的第一本李白传记。他在博览借鉴前人李白传记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注入了特殊的精气神,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李白。

哈金近些年来一直用英文写作。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词海》获得1997年海明威文学奖,第二部长篇小说《等待》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人作家。2005年,哈金以其小说《战争垃圾》再度获得福克纳文学奖。他被认为是“继林语堂之后,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华语作家”,也是唯一同时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福克纳奖的华裔作家。

“这部传记,小说大家写大诗人,珠联璧合,兼具传记和小说的优长,既有学术的严谨,又充满文学想象力,颇具跨文体写作的挑战性。”《北京文学》如此评价哈金写的《通天之路:李白传》。2019年9月的《北京文学》获得哈金授权,刊登了《通天之路:李白传》这本13万字著作中的8万字。除了国内读者较为熟悉的李白诗歌和情节有所删节,其余内容均刊登在这期《北京文学》上。

在这本书的创作中哈金谈到,写这样一本李白传记源于美国某家出版社邀请他写中华人物“微型名人传”的约稿。他于是产生了直接写作一本完整的《李白传》的想法,因为这在英语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空白领域。实际上,英文有数量众多的李白译诗,却唯独没有传记。“直觉告诉我这可能与版权有关。因为写李白传记需要引用大量的诗,如果作者不自己翻译这些诗,就得付给诗的译者高昂的版税,这样就没有出版社能出书。”哈金如是说。

于是,为了避免高昂的版税,哈金在这部著作中独立翻译了书中所引用的李白诗歌。其中引用他人的翻译仅有一处——引用了8行美国诗人卡罗琳-凯瑟的有关李白和杜甫友谊的诗,因为这8行诗的引用,他付给对方出版社300美元的版税。

这部《通天之路:李白传》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的写作脉络循着李白的诗歌走,因为“觉得他的每一篇杰作也反映了他生活中的

危机”。事实上,关于李白的原始史料也很少,后世的人们写作李白传记参考的信息也多是从

他的诗歌中发掘而来。

不同版本的《李白传》各有优劣

虽然唐代文献中关于李白的第一手资料非常有限,而李白在诗文中对自己家世以及经历的叙述又不甚明确且时有矛盾之处,但出于对这样一个天才诗人的热爱,后世学者们花费了大量心血研究李白的家世生平,力图呈现他完整而具体的人生历程。当前人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版本和风格的李白传记,而这些传记对李白的记录也各有特点和不足。

“两唐书”中均有《李白传》。其中《旧唐书·李白传》中争议最大之处是李白的出生地。《旧唐书》中载:“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欧阳修主持编纂的《新唐书》参照史料并作了较大的修改,认为李白是“碎叶迁蜀”,这种描述更为详实。事实上目前在李白研究学界,关于其出生地在哪里仍然没有找到最可靠的一手资料作为证据,但普遍倾向于《新唐书》的说法。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传》也采用了李白出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一说。

现当代学者书写的李白传记有多种不同版本,这些传记的写作也大多参考了“两唐书”。在汉语版本的李白传记中,影响比较大的一版是李白研究专家安旗于2004年出版的《李太白别传》,这也是她30年李白研究的总结性成果。安旗的基本观点是,李白一心要做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求仙学道、纵情酒色或是一种姿态,或是政治斗争失败后的逃避。在哈金看来,《李太白别传》的缺陷在于“写得像小说”,对话太多。他认为这种写法在非虚构类作品中是比较出格的,因为读者会问,“你怎么知道他们是这样说的呢?”而在哈金笔下,除非有文字记录,否则他不会书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

周勋初是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他的《李白评传》于2005年出版,是在其此前的李白研究专论上扩充而来。《李白评传》的核心论述点是“李白是一个奇人”,他认为李白言行和诗文的奇特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也是研究者不能忽略的问题。而这种奇,“与他承受的多种文化的熏染有关”。哈金认为,这本著作代表了近几十年来李白学的综合成就,考究有据,论述精辟。但每一章都集中在一个话题上,可以说是一本为学者们写的书,并不构成完整的叙述。

除以上两本之外,影响较大的李白传记版本还有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林庚的《诗人李白》等。学者们笔下还原的“李杜相会”

闻一多先生曾在《唐诗杂论》中这样书写李杜相会的意义:“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这不仅是闻一多的观点,也是李白研究学界的共识。既如此,在各种版本的《李白传》中,都尤为重视这一事件的处理。“李杜相会”那一刻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哈金在《通天之路:李白传》中作了合理又大胆的想象:“晚宴在洛阳市中心的一家饭庄举行,前门挂着几只大灯笼。来了几十位客人。杜甫惊讶地发现李白一身道士装扮,身穿黑色麻布道袍、头束同样布料的白色道巾——朴实无华却也卓尔不凡。宴会上大家七嘴八舌,杜甫和李白只交谈了几句。李白对杜甫态度和蔼有礼,说很欣赏杜甫的《望岳》。杜甫十分高兴,那的确是他引以为豪的杰作。”

比起哈金来,安旗的想象则更为细致,她从杜甫的视角切入:“他原来想象李白必是头戴学士帽,身穿宫锦袍,红光满面,意气洋洋。现在他却看见一个头戴角巾,身穿葛服,完全是隐士打扮的人坐在首席……他看李白果然如人们传说的那样,眉宇轩昂,神清气朗,两只眼睛如同饿虎一般。”随后她又大胆想象了李杜第一次直接交流:“李白看定了杜甫,……‘让我向《望岳》的作者杜子美敬一杯。’这一下不仅出乎大家意料,而且也出乎杜甫意料,他连忙站起来,激动得把李白给他斟得特满的酒弄洒了一半,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了。一口饮完杯中的酒以后,只望着李白欠身,拱手;李白一口饮完杯中的酒以后,也望着杜甫拱手,欠身。”

在其他版本的李杜传记中,作者多未正面处理或描写李杜相会时的场景,一般是引用其当时所作的诗歌作出符合史实的大框架书写。比如冯至在《杜甫传》中没有用想象的笔触描写两人见面的细节,却写了这年秋李白、杜甫和高适在单县见面的场景:“这三个朋友自然少不了在这里呼鹰逐兔,过一番游猎的生活。他们有时在城里的酒楼畅谈痛饮;有时登上吹台,南望芒砀山上的浮云;有时在黄昏时走上单父的琴台,北望没有边际的寒芜,好像能一直望到渤海的海滨。他们谈论着当时的时事,谈到近几年来玄宗好大喜功。”

正如李长之版《李白传》所言:“这两颗文坛巨星的晤聚,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佳话。他们的友情,一如他们的诗歌,永远为后人所记忆着。”

新闻推荐

“美丽庭院”创建助力疫情防控

本报讯(通讯员樊倩倩记者王富刚)为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和“半边天”的作用,单县龙王庙镇党委、政府号召广大妇女积极行动...

单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单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