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保苗全天候他们向高温说“不”
○清理渠道的杂草,让水流更畅 ○来自长江的水已到达干渠 ○黄疃电灌站把水“提”到地势更高的地方 ○两位老人负责看守一段渠道 ○控制闸门向田里放水 ○这个装四斤水的大杯子一天要喝两杯 ○张集部分农田受到干旱影响□实习生秦雨璐本刊记者赵杰张宇泽
连日高温让肥东一些乡镇开始出现旱情,尤其对于肥东北部的江淮分水岭地区来说,这段时间,广大干群全力投身到抗旱保苗工作中,开闸提水、昼夜灌溉……
七旬老人成为水闸“守护者”
每年旱情来临的时候,位于肥东张集乡的黄疃电灌站都会开闸提水,今年更是不例外。
据悉,由于地势高,长江水经过三个电灌站一级一级提水,可以到达第四站黄疃电灌站,之后水经滁河干渠送往合肥方向。
日前一天上午,记者一行来到了张集乡赵山村。行至滁河干渠旁,只见一个个仅供两三个人站立的小房子分布在渠边——小房子里设有放水闸。在一间房内,几名村民正在检修水闸,今年已经70岁的赵恩太就是其中一员。说到“看水”,赵大爷几乎年年都是村里的志愿者,他告诉记者:“我们就在这里看水,看水势大了就得和电灌站的人报告,也要防止过路的汽车压坏水管,24小时都要有人在。”赵山村书记赵恩进告诉记者:“我们赵山村负责这片区域,要监管水量,要是水量过大,就要联系电灌站调整;要是哪里突然水量小了,就可能是有水草等杂物堵塞了,也要及时解决。”
赵大爷等“看水志愿者”是24小时两班制值班,早上6点到晚上6点由四五个人守白班,12小时寸步不离;而晚上,则需要十一二个人在十几里的干渠分段巡逻,实时监管水情。赵大爷拄着铁锹说:“我们自己从家里带一大杯水,村上有时也会送盐汽水过来,不然我们也回不了家打水喝;中午有人来送盒饭,我们就在一块树荫下吃饭,休息一下。”
农户连天带夜打水灌溉农田
据了解,黄疃电灌站抽调的长江水,覆盖了赵山村一千多亩、张集乡两万多亩的田地,主要都用于稻田的灌溉。今年从7月26日开闸提水,从张集乡一路到梁园镇,覆盖区有30多个放水闸。
记者留意发现,水渠内随处可见一些抽水泵,原来,一些种植户的稻田由于所处位置较高,所以只能靠水泵抽水灌溉。农户吴守全告诉记者:“我来这打水好几天了,家里有400亩田,这不,其中有五六十亩都快干死了。”据悉,整个七月久旱无雨,农田经过高温炙烤,秧苗都要干死了。面对旱情,从26日早上五点开始,黄疃电灌站开闸提水,往滁河干渠送来源源不断的灌溉水,希望充足的灌溉水流进农田,能够挽救秧苗。
吴守全带着七台水泵来抽水,“现在我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夜里就跟猫一样。”吴守全说,“白天要看着水泵抽水情况,温度太高机子容易烧坏,中午我就要去把它们关掉;晚上凉快点,就抓紧时间一直开着,晚上也不得睡,要看水量。”这几年来,吴守全一家每年都是这样,一家老小没有其他生活来源,就靠这几百亩的稻田维持生活。
电灌站工作人员的24小时坚守
随后,记者一行去往黄疃电灌站。在站顶,只见七个管道正从下游抽水,往上游放水,机子发出嗡嗡的轰鸣声。据一位姓张的工作人员介绍,每个抽水管道出水量为2.26立方米/秒,水流入渠道和公塘,附近的农户可以自行抽水灌溉,缓解庄稼的旱情。“根据需要,我们每天开放管道的数量也不一样,三个、五个、七个都有。从目前来看,还得调水至少十天。”工作人员表示。
据了解,黄疃电灌站的工作人员从26日开始,将进行为期半个多月的抽调灌溉水工作,每天24小时不停歇。一进机房,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中控室,里面的值班人员正聚精会神地盯着设备检测数据。中控室与水泵仅有一墙之隔,机器的轰鸣声穿透墙壁,技术人员大声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有食堂,吃饭就到楼上食堂。”工作人员指着中控里的一扇门说,“前两年在这值班的时候经常打地铺睡觉,现在睡觉就在值班室了,里面有床。当然,这里声音很吵,不过我们习惯了,因为太累所以也能很快入睡。”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刘厚珉)入夏以来,单县首个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公园,游人如织,不仅吸引居民休闲、健身、娱乐,同时还普及垃圾分...
单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单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