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垃圾分类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垃圾到底该如何分,不少读者和网友表示头痛。请看—— 农村垃圾分类的单县模式

菏泽日报 2019-07-23 11:33 大字

记者目前在单县农村采访发现,相比于上海对垃圾的“干”“湿”“可回收”“有害”之分,这里率先推出的农村垃圾分类,只分为可沤垃圾、不可沤垃圾两种,村民对垃圾的识别度很高,且已经实现循环利用。像上海大妈上街教市民垃圾分类一样,这里也选出了“街长”,教育村民对垃圾分类。

垃圾分为可沤、不可沤,村民称已经习惯

7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单县龙王庙镇刘土城村,道路两侧一棵棵枝繁叶茂的绿化树将干净整洁的路面笼罩着,使炽热的夏天增添一丝凉意。每隔百十米摆放着的蓝色垃圾桶点缀其间,家家户户门前一侧放着绿色小垃圾桶,道路两侧的墙体画被绿化树遮挡着,却依然透露着鲜艳的色彩,墙体的显眼处张贴着“说文明话,做文明人,来刘土城村的亲戚朋友请不要乱扔垃圾!谢谢合作”字样的宣传牌。

曾经这里是全县环境卫生评比排名中倒数的村庄,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垃圾分类正是使刘土城村变美的法宝之一。

据刘土城村党支部书记刘洪启介绍,“以前刮风时到处是漂浮物,现在全村实行垃圾分类,习惯了干净,看见垃圾就捡起来。别说街道上有两种垃圾桶,就连我们厨房门口也摆着两种垃圾桶,一个是可沤垃圾桶,一个是不可沤垃圾桶,垃圾分类对于我们村来说已经习惯了。”村民孙月荣坐在树荫下自豪地说。

14位街长手把手教村民垃圾分类

2018年12月2日,一次会议使刘土城村打响“垃圾分类第一枪”。“最难的是刚开始,村民对垃圾分类没有认识,那个时候的卫生就是干部干、村民看。”刘洪启说。村内家家户户门前摆有一个绿色的小垃圾桶放可沤垃圾,每五户居民共同使用一个大的蓝色垃圾桶放不可沤垃圾。为了让村民进一步认识到垃圾分类,百姓从村内干部、党员、教师等队伍中选取宣传员、街长,监督指导责任街巷的环境卫生,14条街,共选出14位街长,手把手教村民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

“街长每天对垃圾桶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分错垃圾的,就召集垃圾桶户主,将垃圾倒在地面上,亲手捡垃圾,重新对垃圾分类,同时为村民讲解垃圾分类有什么好处。时间久了,村民被感动了,也意识到了垃圾分类的好处,便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刘洪启告诉记者。

除了教好村民垃圾分类,刘土城村还每天利用乡村夜话时间进行专题培训,“我们今天上的什么课?”“大家学到了什么?”“什么是可沤垃圾?”“什么是不可沤垃圾?”这些问题对刘洪启来说是培训班的必出题。

在村头的两座沤粪池旁,刘土城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凯告诉记者,村内可沤垃圾每天都有人负责运到此处,经过一段时间发酵成有机肥后,村民可免费拉走施用庄稼,不可沤垃圾则拉到镇上的垃圾站。“沤粪池内已经拉走两批发酵好的有机肥,均施用在西瓜地里,效果良好。垃圾运输费、人工费,加上可沤垃圾产生的有机肥,我们村一年能节省近20万元。”刘凯说。

分类模式已全县推广,村里垃圾外运总量减了8成

“现在负责村里卫生的村民都是义务劳动,看到垃圾,也会主动将垃圾丢至垃圾桶。负责打扫卫生的村民每天4点多钟就开始巡逻打扫卫生。”刘洪启说。刘土城村的目的不仅是让大家将垃圾分好类,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家有美的心灵和良好习惯,凝聚民心。

单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磊对垃圾分类深有感触。他表示,垃圾分类是个“硬活”,是锻炼提升村级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组织力的一项工作,是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建强党支部的好途径。通过垃圾分类,群众的幸福感增强,干群关系融洽,提高了村级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

据了解,单县已经在全县97个行政村进行了推广试点,推广率达20%,共建设沤肥池280余座,配备分类垃圾桶5万余只,新增垃圾分类转运车28辆,各村每月可减少垃圾外运总量的80%以上,节省了大量的垃圾转运和处理成本。通讯员傅子栋记者王富刚

新闻推荐

“大衣哥”捐款十万元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讯(通讯员刘厚珉)7月6日,单县农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带头向所在家乡郭村镇的乡村振兴基金会捐款10万元,助力乡村振兴...

单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单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