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小作坊 守护大民生 成武县市场监管局开展食品小作坊监管工作综述
近日,成武县市场监管局对辖区81家小作坊现场验收、现场观摩,并取缔了6家不合标准的小作坊,从而带动了全县小作坊的转型升级。为切实维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严厉打击食品小作坊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取缔“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今年以来,成武县市场监管局大力开展清理整治小作坊、小加工厂专项行动,打造出小作坊整治“成武模式”。
摸清底数,掌握实情。由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投入相对较少,工艺流程简单,效益较高,导致黑作坊屡禁不绝,这种黑作坊容易在城乡结合部滋生蔓延。为切实掌握小作坊分布情况,成武县市场监管局定期召集协管员举行业务培训会、信息通气会,让协管员成为监管工作的延伸,实现监管触角纵向到底。并积极和城管、公安等部门沟通协调,订立联动机制,形成战略互补,共享监管信息,实现监管职能横向到边。经过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掌握了全县328家食品小作坊的产业分布及特点、食品安全水平状况等基本情况。并逐一开展小作坊的普查登记建档工作,摸清了全县小作坊底数并录入系统。
标准先行,严格准入。主动联系协调行政审批部门,提前介入、科学引导,以食品小作坊登记、延续为契机,明确告知食品小作坊生产条件、操作规范、标签标识和负面清单等规范提升事项要求,守好登记准入关。对新开办的、正常经营的及有意向规范提升的食品小作坊,以行政指导方式为主,逐一约谈行政相对人,出主意、提建议,根据场所面积、规模大小不同,实施一户一策,帮助规划指导。从车间规划、设备布局、工艺流程、制度落实等方面,协助指导其规范提升;从事现场制售活动的,积极传达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按照自愿原则,引导其主动注销食品小作坊登记,纳入食品经营业态管理。
规范生产,夯实主责。借鉴食品生产企业“三标”行动经验,依据“亮证经营、安全承诺、场所清洁、原料查验、单据留存、操作规范、检验验证、标签合规”八项要求,重新设计、统一制作公示内容,不仅保留原有的证照信息、健康证明、安全承诺、原辅料公示等信息,进货查验、标签标示、工艺流程、设备布局、检验验证、生产加工记录、自查记录、日常监督检查记录等公示信息全部上墙,一目了然。截至目前,已制作《食品小作坊公示栏》328套,全部发放到在产在营食品小作坊,并由各所执法人员入户上门,指导业户张贴和填写,规范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行为。
全面整改,阶梯推进。全面排查小作坊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掌握小作坊食品安全状况,完善小作坊加工产品目录、问题风险和监管措施清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共取缔非法生产加工的“黑作坊、黑窝点”6家;切实规范小作坊生产经营行为,9月初,优选31家基础条件较好的小作坊为示范标杆,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观摩学习。10月初,对改造升级、达到标准的210家小作坊进行观摩评比。
示范引领,智慧监管。在推动食品小作坊规范提升过程中,成武县市场监管局鼓励引导小作坊积极改造生产车间加工环境、更新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并确立了26家食品小作坊示范点,安装摄像头,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运用智慧市场监管系统推进“小作坊+智慧监管”工作,通过“智慧监管系统”实时监控和记录小作坊操作过程,实现了动态化、可视化的智慧监管。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从而形成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共治格局。把小作坊治理变成从业者主动改善形象、严格管理、生产安全优质产品的动力,变成体现监管部门强化监管、为百姓办实事的能力,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真正使食品小作坊治理成为社会认可、群众满意、党和政府放心的民心工程。
通讯员 黄 放 记者 王重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孔令乾记者胡德光)日前,成武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在筒子河西段,治理施工工地的一辆挖掘机被盗。案情...
成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