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鲁西南过年趣谈

菏泽日报 2021-02-24 09:58 大字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重大的节日,过春节也就是过年,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是其重要内容,鲁西南作为礼仪之邦,在清代时期是怎样过年的呢?或许,大家会认为古代的年味应该比现在要浓厚,肯定要比现在过年有意思。但如果告诉你,在清代时期,菏泽一些县的民众过年不吃饺子不放鞭炮,你又是什么感受呢?

在清代以前,我们所过的春节,是按照中国古老的农历来计算的,也就是传统的夏历,并没有引进西方的公历,所以,在我们现在所称的春节,在古代被称作元旦,意思是一元复始的意思。只是现在,我们把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意思没变,但内涵变了,它已经不是古代人所认为的那个元旦了。

那么,在清代的元旦也就是春节时,古人是怎么过节的呢?据清道光《城武县志》记载:“元旦吃枣糕,踩麻秸。”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春节到了,要吃枣糕。但没有提吃饺子的事情,这就说明,至少,当时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条件吃饺子的。否则,编撰人为什么不记录吃饺子这样普通又普遍的风俗呢?

枣糕又是什么呢?在成武本地,枣糕的做法就是把干红枣去掉枣核煮熟,与白面、高粱面、豆面和匀,放上酵面一块发酵,揉成三四指厚、直径一尺多的饼,然后放锅里蒸熟。这既有红枣的香味,也有豆面的香味,口感非常好。还有一种枣糕就是煮的红枣和小米,这个枣米饭很浓稠,煮熟以后,要放凉一夜,到第二天早上,凝固了以后,用刀切开,就成了一块块的“枣糕”,枣糕因为制作时间是在冬天,所以不能凉着吃,而是要放在锅里蒸热了再吃,这是另一种枣糕的做法和吃法。

县志里也没有记载放鞭炮,只记载了踩麻秸。麻秸是什么呢?就是芝麻秸。芝麻秸收获后晒干,就成了中空的,一堆芝麻秸摊在院子里,过年时早早起来的大人孩子上去踩,就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民间歇后语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说法,人们踩芝麻秸,也是借其节节高步步高的彩头,但这发出的声音比鞭炮声要小多了。

不吃饺子吃枣糕,不放鞭炮踩麻秸,这就是清代道光时期成武人过年的方式。如今猜想下来,离现在才几百年的古人为什么不吃饺子呢?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人们太穷了,据了解,当时小麦产量每亩只有六七十斤左右,而玉米还没有大面积种植,平时,能够种植且产量高一些的只有高粱。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地方武装还依靠高粱所形成的青纱帐来打击敌人。当时,肉类食品也很短缺,一头猪要养两年才能出栏,重量也和现在差很多。普通老百姓想吃白面猪肉饺子,简直就是妄想了。吃白面肉饺子,就连当时县衙的官员也不能够,所以他们只能按当时绝大多数家庭过年的习惯进行了翔实记录。

而放鞭炮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不说造火药的过程烦琐,就连当时包装鞭炮的纸张来源都是困难的。当时没有工业,纸张数量少,而且古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又去哪里找那么多纸张来制作鞭炮呢?所以,放鞭炮的就很少了。

不吃饺子不放鞭炮,但春联还是要贴的。据清康熙《定陶县志》记载:“除夜老少共宴饮,曰分岁。元旦画门神贴桃符,家人序拜,亲友相贺。”在这里,同样也没有记载吃饺子放鞭炮的风俗,可见,当时的菏泽地区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还是非常低下的。这里还说了贴桃符,桃符也就是现在的春联,但和如今人们在除夕日贴春联的习惯相比,那时的人们是在正月初一,也就是元旦贴春联,这一点和现在相比是唯一的不同了。张长国

新闻推荐

成武县文亭街道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本报讯(记者董传周通讯员韩军)“这段时间,看到大家爱水护水意识越来越强,随手乱丢垃圾的情况少了很多,觉得自己做的事更有意义...

成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