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的牛年“新”愿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本报通讯员 李庆瑞
除夕一大早,“老牛”牛德成就在创新工作室忙碌起来。写春联、送福字、开假期工作会,推进创新项目的研发。
今年52岁的牛德成,绰号“牛人”。在国网成武县供电公司基层供电所扎根20多年的他,只有初中学历,却拥有37项国家专利授权。采访牛德成时,他笑呵呵地说:“我这个人好钻牛角尖,大家都喊我‘犟牛’。年龄大了不能喊‘犟牛’,都改喊‘牛人’了。”在同事们看来,正是他的“犟”成就了他的“牛”。
1996年,原单位破产在家当了两年“土电工”的牛德成,被分流到成武县供电公司汶上供电所工作。当时,正在进行农网升级改造,与同事一起更换导线时,牛德成发现一位老大爷正蹲在蒜地里大口大口地抽着烟。他凑上去打招呼,老人家瞪了瞪倒下的蒜苗,没搭理他。从小跟母亲种地,牛德成知道庄稼人不容易,他意识到,是他们更换导线时拉着线在地里走踩了老人的蒜苗,让老人心疼了。
“能不能让电线在空中飞?这样就踩不着老百姓的庄稼了。”牛德成的犟劲上来了,不解决这个问题绝不罢休。一连几天日思夜想,他终于有了灵感。“出蛮力不如使巧劲,我用拖拉机车斗底部的旧转盘制造了一台绞盘用来带动旧线,施工时,只要把新线和旧线接起来,旧线拉动新线在空中走,拆旧和换新一气呵成,不仅省人力、提工效,而且大大减少了施工中对庄稼的伤害。”这是牛德成到供电公司后的第一个发明,在绞盘基础上,他又研发出旧线回收盘和紧线卷扬机。
牛德成解决的都是日常工作中那些司空见惯的“小麻烦”。牛德成说:“我没有研究过高大上的课题,职工在工作当中遇到的难题,就是我的研究课题。”
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除了架电线,还要运送、竖立电线杆,安装变压器。农村道路往往比较窄,大型机械施展不开,运送电线杆经常需要十几个人肩抬手扛,不但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还存在安全隐患。2004年,农网升级改造大规模铺开,施工方式落后却制约着工程进度。时任成武县供电公司桃花寺供电所所长的牛德成倍感压力,“改进施工方式成了我的大心思。我决定制作一个省力、灵便、安全的施工车。”
研制施工车工程浩大,对于理论基础薄弱的牛德成来说更是困难重重。一连三个月,牛德成把工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元器件和原材料,一分钱都没有拿回家。正当妻子埋怨他“整天瞎捣鼓,还往里搭钱”时,施工车有了眉目。牛德成以农用三轮车做底盘,车头装上叉车架,车后装上液压快速接口挂接炮车,炮车可以拖着电线杆在大街小巷行驶,叉车可以用来安装变压器,有效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难题。目前多功能施工车已经升级到第六代,可节约人工及机械费用80%,提高工效70%。
2015年,成武县供电公司成立了牛德成创新工作室。据统计,2019年以来,牛德成创新工作室申请专利的48项成果中,已经有11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6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新年伊始,喜讯传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的第三批100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牛德成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如今,牛德成正在为电力高空树木清障车的研制忙碌着。“高压线下的绿化树木长得太高会成为线路的安全隐患,必须在8米以下进行剪切。但高空修剪枝条非常困难,在园林部门的配合下清理一棵树往往需要四五十分钟。我研制的清障车就像给树木理平头,清理一棵树只需要10分钟。清障车的各个零部件已经做好了,过完年后就开始组装试验,争取年内拿出样品车。”这是牛德成的牛年“新”愿。
新闻推荐
1月16日,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成武县文亭街道境内的东鱼河水面上,水鸟在欢快地飞翔,河两岸一些市民正在钓鱼。“这几年东鱼河变...
成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