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都在成武老城 蚌 镰

菏泽日报 2021-02-03 08:17 大字

2006年出土于成武故城址,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残长9.6厘米、宽3.7厘米、厚0.5厘米。整体呈镰刀状,形制为弯背凹刃,刃部部分呈锯齿状,制作比较粗糙。尽管前部有缺失,但仍不失其线条的顺畅优美,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时期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实物见证。现藏于成武县博物馆。

西周推行分封制,尤以姬姓王族拱卫王室。作为西周初年首次分封的周文王之十一子、周武王的弟弟,当就国于中原大地、物阜民丰的郜国时,“城,成于武王”便应时而生了。古郜国成武,也迅速拉开了郜都建设的大幕。虽然现在已无法还原郜国都城初建的原貌,但从后世的考证看出,郜都建设非同一般。

早在1986年,成武镇政府在开挖老城城湖时,原菏泽地区文物考古队郅同林、张启龙二位文物专家,就进行了专题勘探。成武城湖系指旧城的护城堤以内的广大范围,面积号称万亩。这一地域较堤外低2.5米。由于地势低洼,过去常年积水,一般水深约1米左右,有的地方深达2米,故而,称之为城湖。城湖之内,有两个堌堆遗址,一曰文亭山,一曰大台,因而城湖亦称文亭湖。在这两处遗址上分别采集到龙山文化、商、周时期的遗物,在坑塘内也遇到商、周的陶器残片。经过细致的调査和钻探工作,初步摸清了这一遗址的范围,东西长3525米,南北宽1800米,总面积632.5万多平方米。在此范围内的坑塘、水渠、壕沟中均能采集到其文化特征基本相同的遗物。面积如此之大的遗址,当时在全省都较为罕见。

经过勘探,这里的遗迹和遗物极为丰富,遗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圈井,在约1万平方米的鱼塘内,陶圈井竟达20余座。他们对其中一座进行了清理,陶井为陶圈一节节登砌而成,有的井口用青砖砌成,其高度约80-110厘米,砖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4.5厘米,一面饰斜绳纹。井圈高26-42厘米,直径70-90厘米,壁厚4-4.5厘米,中部3厘米,外饰竖绳纹或左右斜绳纹,内壁抹平,有指印痕。陶土内夹有少量杂草,井圈制作比较规整。遗物多为陶器残片,以泥质为主,夹砂次之;灰陶、灰褐陶、浅灰陶最多;红陶少量,黑陶不见。纹饰以粗绳纹、中绳纹、浅细绳纹为多;凸凹弦纹、瓦纹、素面亦占一定比例;乳钉纹、菱形方格纹、回纹仅见建筑材料。最常见的陶器有豆、孟、底罐、陶壶、盆、洗、釜、金、爵、鬲等,建筑材料有筒瓦、板瓦、瓦当、陶水管弯头和空心砖,还有“开元”“熙宁”“崇宁”铜币。分析这些遗物的时代,有商、西周、春秋、战国、汉代五个时期。

为了搞清护城堤与遗址的关系,1986年文物工作者在南护城堤的中段挖了一条南北向探沟。本探沟未挖到生土,暴露部分可分四层,一、二层无包含物,时代难以确定;第三层发现有元代瓷罐和陶爵,至少可以说此层系元代晚期或明代初期所筑。第四层,黑灰土,不但含有西周时期的陶片,而且坚硬,可较大面积的取起,夯层清晰,每层厚约12-20厘米。最上层夯面平整,不见夯窝;其下各层层面满布夯窝,甚是密集,排列有序。夯窝呈圆形圆底状,口部直径6厘米,与曲阜鲁国故城第三期城垣夯窝基本相似,其年代当为周代。

经过调查、勘探得知,该遗址只是局部商代遗物较丰富,而大面积却都经过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至汉代。尽管古代在此建城,无史可考,但从遗址内面积之大(632.5万多平方米),遗址之众多,遗物之丰富,建筑材料俯拾皆是看出,足以证明是西周初期开始建设的故城遗址。从钴探资料表明,该城址的平面系东西长于南北的长方形。

根据史料记载,西周初年的确在这一地区建有郜国。如此规模浩大的故城址,非郜国都城莫属。古郜国都城在成武老城确切无疑。同时,现存于成武县博物馆的展品陶弯管,子母口,饰文点状,线条流畅,系西周初期郜国都城的排水道系统,全国罕见,更说明城市建设的先进性。另外西周系列生产、生活陶器及三系青铜壶、西周初年的贝币等展品,均证实了郜都的存在与原有的辉煌。

郜都何以变城湖?因古代多洪水泛滥,城市唯有筑堤防洪。随着时间的推移,护城堤外淤积越来越高,城堤也越筑越高。堤内逐渐成为盆地,当达到一定极限时,城市就变成了城湖。文/图通讯员隋启良

新闻推荐

乔庄村:蔬菜种植成村民“致富经”

日前,在成武县张楼镇乔庄村雪保蔬菜种植合作社的蔬菜收购点,一片热火朝天的场景。趁着这几天的好价格、好天气,很多村民顾不...

成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