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与瓷的撞击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 本报记者 赵念东 王兆锋
刻瓷以瓷为纸,以刀代笔,将书画刻制于瓷器上,具有笔墨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在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鹁鸽堂村,就住着这么一位刻瓷民间艺术家——马宪荣(上图)。她一手持刀,一手拿锤,随着刀与瓷的撞击,人物发丝清晰可见,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山水风景层峦叠嶂。毫厘之间,尽显大千世界。
9月2日,记者循着声音,走进一处新盖的房屋,推开门的一刻,敲打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其间又透露着一种金石质感。
菏泽刻瓷非遗传人马宪荣正专心致志地伏在案边,一手拿锤,一手持刀,刀与瓷的每次“相会”,都深入瓷盘“肌理”,加之娴熟技法的巧妙运用,一朵牡丹的“筋骨”跃然于瓷盘上。
看到瓷面上轮廓初显的牡丹,马宪荣方才满意地放下小锤和刻刀,摘下了老花镜,与记者交谈。马宪荣已年过六旬,仍神采奕奕。
初识马宪荣的刻瓷作品,观有笔墨,触有手感,是金石刀器与水墨瓷器碰撞的结果,既有未加颜料,只凭雕刻深浅体现黑白,每根发丝清晰可见的人物,又有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峰峦叠翠的山水风景。
在马宪荣的众多作品中,刻瓷牡丹备受众人赞誉,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研究,马宪荣的刻瓷牡丹别具一格。她刀凿下的刻瓷牡丹神韵十足,色彩艳而不俗。一朵朵牡丹经过刀与瓷的撞击,极具金石之感,花瓣层次鲜明,给人以美丽、富贵的感觉。因此,她的刻瓷牡丹时常被外国友人“点名”作为纪念品。
马宪荣说,刻瓷不仅是简单雕刻,而是容纳了绘画、书法篆刻等技法之精妙,要有恒心,久经磨砺,方得精品。马宪荣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将平常人视为坚硬的“百炼钢”的刻瓷,在她手中炼成了“绕指柔”。
马宪荣有一把小锤,跟随她已有四十余年,它见证了马宪荣的成长以及对刻瓷这门工艺的坚守。“我的祖辈中,有走街串巷吆喝锔盆锔锅的老手艺人。”马宪荣说,“随着时间演变,我爷爷这一辈就已经可以在瓷器上雕刻简单的图案。年幼的我在一旁也学着敲敲打打。”受家庭熏陶,少年时代的马宪荣就喜欢上了工艺美术,从9岁第一次在碗上刻字,到19岁第一次接触刻瓷,马宪荣被这门“叮叮当当”的艺术深深吸引。1976年从山东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她进入成武美术厂从事美术设计制图工作,后主攻刻瓷。从那以后,小锤、刻刀成为她最亲密的伙伴。
刻瓷与其他工艺不同,持一把刻刀在光滑的瓷器上刻字已经不易,何况刻出花鸟鱼虫、山川河流。“刻瓷创作一般要经过构图、勾线、镌刻、着色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需要创作人一气呵成,不允许有任何失误。”四十余年里,马宪荣已记不清凿裂了多少瓷盘,手上被划破了多少口子,即便是在寒冬季节,手被冻得通红的她也放不下手中的小锤。
随着知名度的增加,马宪荣的刻瓷作品成了“香饽饽”,非遗传承人重任在肩,她考虑的是如何将刻瓷这门传统工艺“开枝散叶”,让这门老手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马宪荣注册成立了菏泽马宪荣刻瓷艺术研究所,免费招收美术专业知识过硬、热爱刻瓷艺术的大学生。通过培训,他们很快成为有理论、会操作、善研究、勇于创新的新型刻瓷艺人。
此外,马宪荣还组织和带领菏泽市艺术人员多次参加国家、省级博览会、技能大赛等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为菏泽市和周边地区刻瓷艺术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现在,马宪荣正酝酿创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的作品。
回首自己四十余年的刻瓷生涯,马宪荣用“坚守、传承、创新”三个词概括。“当初因为喜欢而坚守,为老一辈的东西不能丢而传承,传承也要博采众长而不断创新。”马宪荣说。
新闻推荐
乡村沃土上的教育梦 记省教书育人楷模、成武县九女集镇侯阚寺小学教师张玉坤
教师张玉坤在备课日前,“2020年度齐鲁最美教师”评选组委会公布了《“2020年度齐鲁最美教师”和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人选名...
成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