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鸭大镇“赶鸭子上架”写新篇 工厂化养殖,4个人一年能养40万只
农村大众报成武讯(记者石鹏志通讯员李启恩杨翠皊)深秋时节,天蓝风清。在成武县天宫庙镇翟楼村西北角上的一个养鸭基地里,负责人祝汉运正和3个小伙伴商量着鸭棚管理事宜。鸭棚有两个,从院外看,就像两个设施蔬菜大棚,大棚外墙上有各种降温通风设施,棚内三层笼架里是一只只活泼的小黄鸭,闻不到鸭粪的臭味,传输带上的鸭粪都比较干燥。“这得益于我们采用的新型养殖工艺,有效降低了鸭粪的含水量,更加便于机械收集。同时,也减少了冲洗鸭棚的用水量。”祝汉运说。
“这两个棚一年能出栏40多万只肉鸭。”祝汉运说,经过技术改良,从喂养到粪污处理,两个棚全部实现自动化。“不仅肉鸭成活率高,而且粪污经过生物技术处理全部变成肥料,没有异味,形成了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负责生产技术的马龙飞说。
两个棚共用一个控制箱,箱子挂在棚头上,箱体不大,里面的各种按键管控着这两棚鸭子,4个人就能轻松管理好整个鸭场。“一个管理,一个技术,再加上巡场的两人,工作中没有太多力气活,就是靠仔细。目前已出栏两批10万只鸭子,还不到三个月就挣了60多万元。”祝汉运说。
据了解,这个养殖棚采用先进的空气净化技术和空气能采暖技术,肉鸭生活在上下3层笼内,伸嘴即可吃食喝水,排出的粪便则落在自动化传送带上,输送至棚外的吸粪车。管理人员在办公室通过视频显示屏,可多角度地实时监控鸭棚内的情况。“先进的技术有效降低了肉料比和防疫用药量。”马龙飞说,收集的鸭粪进行干湿分离后,干粪作为生物肥,分离出来的废水则成为类似沼液的肥水,经过厌氧发酵处理后,可以做冲施肥,用到已流转租赁的庄稼地里。
据了解,天宫庙镇曾是一个养鸭大镇。过去多是粗放型养殖,养殖场通风不畅,鸭极易感染疾病。“传统养鸭,一只鸭子就是一个污染源,一个鸭场就是一个污染排放场。”祝汉运说。
在很多地方无奈地对农民的养鸭场进行关闭的时候,天宫庙镇坚持在规模化环保养鸭模式上探索新路子,积极为拆除后的养殖户寻求出路,实现了肉鸭养殖的新旧动能转换。“既要保护环境,也要养鸭的村民‘不失业’,真正让这一产业成为能富民的环保产业。”镇党委书记王聿珍说。通过考察对比,镇上投资对养鸭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并从肉鸭加工企业引进这种先进的笼养车间作为示范,同时配套粪污处理生物技术,形成了集环保型养殖、智能化控制、封闭式管理于一体的环保型养殖基地。“不仅解决了污染大难题,也为全镇养鸭产业找到了规模化、生态化的发展路子,实现了鸭农、政府、企业多方效益的叠加。”王聿珍说。
新闻推荐
2016年11月18日(农历十月十九)霾按规矩,我还是手持介绍信去成都市委宣传部报到,提出我需要他们帮助的一些事项,包括进入军分区...
成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