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的第一位女作家 丁玲

延安日报 2019-08-19 15:41 大字

宣讲人 白慧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有这样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位身着军大衣、头戴八角帽侧身微笑的女战士,她的眼神里透着坚定。她就是中央苏区的第一位女作家——丁玲。

丁玲出生于1904年10月12日,是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32年春,丁玲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要当一颗革命的螺丝钉。”当时正值日寇步步入侵之际,丁玲编辑刊物,撰写文章,参与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呼吁抗日救国,为执守“攘外必先安内”国策的当局所不容,于1933年5月14日将丁玲绑架,押解南京拘禁。

后来,关于丁玲的传言四起。造谣的人说她转向了,加以丑化;进步的人说她遇难了,痛心疾首。直到3年后,丁玲被中共地下党营救出狱,几经辗转终于踏上红色的希望——陕北。毛泽东热诚欢迎这第一个来到陕北的女作家,指示要开个欢迎晚会。欢迎会在一间大窑洞里举行,一见到丁玲,主席便热情地伸过手来:“久闻大名,我们还是同乡呐!”他举杯为丁玲庆祝,“为出笼自由飞翔的小鸟丁玲同志干杯!”众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丁玲,丁玲兴奋得满脸通红,很少喝酒的她一饮而尽。席间,毛泽东关切地询问她在国统区的不幸遭遇,丁玲诉说着,就像从远方回到家里的孩子,在向父母亲亲昵地喋喋不休地诉说。

席未了,娇小文静的女作家早已热泪盈眶。她伸出双臂热情地拥抱新的生活和这些与她前半生经历完全不相同的陌生人。这里有从南方来的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战士,有怀着崇高理想从祖国各地聚集来的知识青年,也有饱经苦难,刚刚摆脱封建压迫的劳苦大众。

在她清晰的记忆中,那每个人真诚的笑脸与谈话的热情,那第一次见到的木炭火盆中跳跃的殷红火苗,像是给她生命中注入了能量,足以抵御任何的冷酷严寒,足以让她克服任何的艰难险阻。党的重托,同志们的厚望,使得年轻的丁玲深受鼓舞。

刚到苏区,丁玲便提出要上前线去。“好啊,壮志凌云,不让须眉。”毛泽东点头赞许:“看来我们的文小姐要成武将军了!”随后,丁玲收起行囊开赴三原总司令部,满腔热情投入到了战地生活:行军、训练、采访、写作,夜以继日,片刻未曾闲过。丁玲的出色表现,不久便传到了毛泽东的耳朵里。他感慨不已填词赞誉:“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是对丁玲巨大的赞扬和鼓励。

1946年,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开始后,丁玲来到桑干河畔,与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她走家串户吃派饭,和身上长虱子的老大娘睡在一个炕头;村里分房子,她在旁边提建议,村里的干部都为她如此熟悉情况感到惊奇。正是如此深入的现场体验,才使丁玲的创作不是从概念和公式出发,而是循着生活的脉络真实的书写。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诞生的,它也成为丁玲个人文艺创作的一部巅峰作品。直到30余年之后,虽然遭受过无数的误解和磨难,丁玲仍充满感情回顾说:“我写书时就像一个战士在喊着毛主席冲向战场。”

绵亘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丁玲的作品一直在为革命斗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她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她为革命文学的发展奋斗了一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新闻推荐

成武县大田集镇 拉长产业链 做好“蒜”文章

本报讯(通讯员于得水于兆丰)成武县大田集镇加快推进农副产品产业化,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文章。该镇规划了以大蒜精深加工...

成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