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 记山东省“巾帼建功标兵”刘桂琳

菏泽日报 2019-03-09 12:06 大字

3月7日,在成武县志宇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大棚内,刘桂琳带着当地村民不停地忙碌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接种的双孢菇也已露出了头。

“现在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越过越舒坦,这真得谢谢桂琳,是她把适合咱们发展的产业项目引进来,通过合作社推进产业扶贫,带着咱们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们看着菌床上密布的蘑菇,心里美滋滋的。

刘桂琳是伯乐集镇西邵庄村村民,也是菏泽市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成武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成武县镇村女性创业联盟会长,更是一位手捧菌菇、在乡村振兴路上努力奔跑的追梦人。

敢为人先大胆尝试

2014年以前,刘桂琳在青岛有一份绘图的工作,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是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也算稳定。

但是刘桂琳的父亲常年患病,母亲是个聋哑人,一家人生活十分贫困,被村里很多人瞧不起,姐妹俩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改善家庭状况,让父母在村里受人尊重。就这样,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刘桂琳回到了家乡,开始了艰难的创业路。

说起为什么选择种植金针菇,刘桂琳笑着告诉记者:“这完全是因为妹妹的一句玩笑话‘你那么喜欢吃,为什么不去种呢,买着吃多浪费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就是因为这句话,我随即上网搜了金针菇种植的基本资料,和我当时的期盼还挺符合,所以我便打包出门,求取技术。”

万事开头难,要创业就必须有投资,建设金针菇大棚需要启动资金10多万元,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刘桂琳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为了筹集到这笔钱,刘桂琳和妹妹四处奔波,但是亲戚却没人愿意帮她俩一把,因为在他们眼里,她俩就是闹着玩的。在亲人那里碰壁,刘桂琳只能从朋友那里想办法,最终,东拼西凑,勉强凑够十万块钱,建成了第一个金针菇大棚,当年就盈利8万元。

收获成功不忘贫困村民

这次的成功让村民们彻底改变了态度,第二年村民就纷纷来学习技术、跟着种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帮助更多的乡亲实现脱贫致富,刘桂琳专门成立了成武县志宇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一一传授给村民。

“合作社成立之初,入社成员少,技术落后,资金匮乏,在创业路上也尝尽了苦辣酸甜。”刘桂琳不禁感慨道,是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的信念让她选择了坚持。刘桂琳深知建设金针菇大棚需要投资很多钱,一般家庭都承担不起这个风险。为了能给种植户节省一部分建棚资金,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建棚用的竹子,刘桂琳就赶到安徽去考察市场,从材料源头直接进货,精打细算帮贫困户控制成本。现在,社员们建设一个两亩多的大棚需要十万元左右,只相当于过去成本的二分之一。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时间,刘桂琳带领着村民将大棚迅速扩展到50多个,直接带动500多人就业,月工资平均3000多元。

“我们村里来这边干活的有四五十个人,一个人三千块钱的工资,都是到月发现金。”附近西杨庄村村民郭东梅高兴地说。

发挥优势扩大种植

2018年,随着工厂化金针菇的种植数量大增,市场逐渐饱和,眼看村民的收入受影响,刘桂琳是心急如焚。

但刘桂琳坚信,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有收获。随后,刘桂琳重拾信心,开始四处调研市场,寻求转机。在调研中,刘桂琳发现,双孢菇市场存在不少商机,尤其是它销售渠道的多元化,让刘桂琳再次下定决心包车带领30多个村民去河南考察,回来后便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25个双孢菇棚,高薪聘请了技术员,新增了300多人再就业,并成功注册了“齐鲁菇之林”商标,在食用菌行业和乡亲们携手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为了能更好地为农户提供服务,刘桂琳与河南最大的双孢菇种植基地鑫富菌业有限公司合作,为农户统一提供菌种、原料采购、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真正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服务。

“2019年,我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就是把食用菌进一步升级打造成打包料,使更多的农户运到家就能出菇,种植更容易,操作更便捷,让农户们减少成本,提高利润,不断规模化以后再逐步完善产品深加工,为更多农户争取最大的利润空间。”刘桂琳坚定地说。

刘桂琳是努力奔跑的追梦人,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里,越挫越勇,越做越强,承载着共同致富的梦想,在更加广阔的市场天空里翱翔,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记者王浩

新闻推荐

“黑手”,伸向九万元工程款

2月15日,经成武县人民检察院批准,将“黑手”伸向9万元工程款的犯罪嫌疑人石某执行逮捕。家住成武的陈先生是一名包工头...

成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