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文化习俗
刘志洲
每年七月七日,我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叫“乞巧节”或“少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钰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种乞巧既是乐戏,也是希望心灵手巧,幸运的到来。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乞巧文》中写道:“柳子夜归自外庭,有设祠者,衍饵馨香,蔬果交罗,插竹垂绥,剖瓜犬牙,且拜且祈。怪而问焉。女隶进曰:‘今兹秋孟七夕,天女之孙嫔于河鼓(即牵牛),邀而祠者,幸而与之巧,驱去蹇拙。为是祷也\’。”我们从女佣口中可以了解到,“人家妇女”之所以乞巧,就是希望织女的感召,除去笨拙,使自己变得眼明手巧,织布缝衣都能得心应手。
然而,织女又是什么人呢?六朝梁殷芸的《小说》中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牛郎。”古诗中也提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织女是一个聪明能干、心灵手巧,于工善织,在天上织云锦,天衣无缝的仙女。因而每当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时候,年轻的姑娘们“且拜且祈”,向织女乞巧。
细细探究牛郎织女七七相会的神话传说,其实还有一个逐步形成的漫长过程。开始,织女、牵牛只不过是银河两岸的两颗星名。所以当时也就不存在乞巧的事。到了西汉,就有七夕上街看织女星的风俗。据唐·韩鄂《岁华纪丽》引窦皇后传:“后观津人也。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迂七夕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到了六朝时代,牛郎织女的传说就比较完整些了。《续齐谐记》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后三年当还。\’明旦,失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这里写桂阳成武丁七夕奉天帝召回天庭,因为织女将会牵牛,说得活灵活现。庾信的《七夕赋》中写道:“缕条紧而盘中,针鼻细而穿空。”说明当时已有穿针乞巧的习俗了。
而在陇东庆阳,人们普遍流传着:牛郎和织女因忤犯天条,被玉皇大帝隔在天河两边,每年七夕才可以通过鹊桥相会。织女手巧会织布。每逢七夕,妇女都要作“对月穿针线”等游戏,向织女乞求智巧,叫“乞巧”。童谣有“巧娘娘巧,把你巧手借给我,织个牛郎会织女,天天相会多么好”。七夕这一天,庆阳的姑娘们有生谷芽以卜前途的习俗。她们用七种粮食各七粒,提前七天泡在水盘里,到七月七日晚,大姑娘们聚在一起看,谁泡的谷物发芽早,出芽齐,谁的婚姻就来得早,前景就好。传说晚上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情话。夜静后,姑娘们到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相会说的悄悄话。这日不见喜鹊,据说天上银河无桥,喜鹊们都到天上给牛郎织女搭相会桥去了。
新闻推荐
成都元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本委受理史德军、吕定云、邹军明、沈翼、邹明亮、文光建、马树坤、邹继光、邓大成、王大全、代...
成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武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