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多管齐下

半岛都市报 2018-07-31 02:35 大字

半岛记者张文艳

暑假里,不少青少年儿童都报了兴趣班,教育和素质教育,已然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而在上世纪30年代,青岛教育在恢复中刚刚起步,适龄儿童失学率逐渐下降,但清末民初的动荡造成大批成年人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这批人为了生计而奔波,但大都目不识丁,青岛市当局决定采取强制措施,提高市民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此还成立了专门机构——青岛市民众教育馆,这其中有哪些波折和有趣的细节?民众教育馆有哪些特色?请跟随我们一起回顾。

当局的初衷是好的,经验教训都随之而来。

岛城知名教育专家、青岛市教科院研究员翟广顺先生,正在奋笔疾书《青岛教育史稿》第一卷(1891~1949年),书稿即将杀青,他告诉半岛记者,书稿的第五章第六节是他对民众教育的研究专文,封面文章便是他成果的一部分。

翟广顺先生指出,唤醒民众是民众教育的主旨,为此南京国民政府也采取了不少措施,那么,收效如何呢?

答案是:差强人意。于是,当局开始采取强硬措施。

翟广顺先生说,总结前期的经验教训,教育部门放了大招。

首先是强迫入学。根据《青岛市强迫民众入学办法》规定,16到40岁的失学民众,凡距离学校较近、年龄较小之的“应先强迫入学”,其距离较远、年龄较大的“依次入学”;一户如有二人以上不识字的,“应先使其半数入学,余依次入学”。检查者是学校的校长,如果不入学,后果很严重,因为如有缺席3日以上的,须将考勤报告表交派出所;派出所“须派警转送该缺席学生或其家长,饬其即行回校,并加以警告”。否则,罚款还不算,甚至会丢了工作,砸了饭碗。

为宣传读书的好处,时任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和教育局局长雷法章这对搭档,可谓不遗余力,1935年2月19到25日每晚7时至9时半,青岛市政当局在太平路小学为101名民众学校教员举办讲习会,由沈鸿烈、雷法章及有关负责官员进行讲演;1935年5月20日晚7时,雷法章召集台西镇、贵州路、挪庄、成武路各民众学校1300名男女学员训话,并由台西镇民众学生学生上演短剧《上了不识字的当》。

当然,有处罚就会有奖励。只要两个星期不缺席,就会发给一张教育电影入场券,一个月不缺席,还有教育局颁发的“嘉奖令”。

然而,虽经数年连续15期民众学校的努力,但青岛民众受教育程度仍不乐观。据1936年5月的人口调查,全市16岁到45岁成人文盲共计157266人,其中市区为67264人,占比45%,可见扫除成人文盲的任务并不比乡村弱。雷法章在一次小港区闾邻长的会上坦言:“民众学校的学生,今天来了,明天又不来,警察不能每天跟着他。”可见,南京政府前期青岛民众学校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可估计过高。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市政当局比较重视蜗居贫民窟社会最下层弱势群体的教育”,翟广顺先生说,为提供识字方便,1931年8月青岛市各学校、机关、团体及商店、工厂普遍设立民众问字处,并为不识字民众代笔,还会派教员每日轮流教给在上述各处蜗居的人力车夫、洋车夫、拾煤核、捡破烂及其他下层民众识字,并“做通俗讲演,藉以提高其知识”。“青岛市政当局还为平康里等地的妓女开设了女子补习学校,初衷是使她们学有知识技能,自谋正当生涯,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并不容易”。

德华大学,再启教育

乘坐地铁3号线,到达终点站青岛站,沿费县路、广州路、单县路前行,一路颇为热闹,暑假期间,游客络绎不绝。转进朝城路,顿感安静。朝城路不算宽敞,路边还停放有车辆,显得有些拥挤,但行人不多。朝城路小学大门紧闭,没了以往的琅琅书声。一路上,最嘈杂的,算是市立医院分院了,不过仅仅是进出车辆较多,行人并不多。

再往南走,没多远,目的地到了。

朝城路与贵州路交叉口,一个偌大的院落,在围墙外观望,三个斧头屹立院中央,这个雕塑名为“斧车”,是古代领兵统帅的坐骑。雕塑的背后,就是德华高等学堂旧址,一度是青岛市民众教育馆馆址。

征得门卫同意进入,这里如今是济南铁路局青岛西车务段,看到了青岛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和2006年,分别挂的“历史优秀建筑德华高等学堂旧址”“青岛德国建筑群德华高等学堂旧址”的牌匾。根据介绍,旧址位于朝城路2号,建于1907年到1912年,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青岛第一所高等学府。

德华高等学堂又名德华大学,因为办学地点在青岛老百姓俗称的黑澜处,所以又叫黑澜大学,是20世纪初德国和中国在青岛合办的一所大学,也是第一所设立在中国,并得到清政府承认的德国大学。

当时的德华大学校舍面积很大,北起单县路、西至范县路,南至贵州路海滨,东至鱼台路。主教学楼位于南部,高两层,四坡斜屋顶,其后侧为大礼堂和图书馆。此外校区还包括北部的两栋学生宿舍,以及一座服务楼与一座住宅。可见当时对高等学校的重视程度。

在这里曾走出金石学家王献唐、美学大师宗白华、建筑设计师也是青岛九中老校长的刘铨法、曾任青岛铁路局局长的栾宝德等人。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日本强行侵占青岛,掐断德国在青的百年大计,学校被迫迁往上海,与在上海开办的同济医工学堂(今同济大学前身)合并。因转学人员中有土木科学生,同济为此专门增设了土木科,成为赫赫有名的同济大学土木系。

学校停办后,“原办公楼与教学楼最初改为日本女子中学,后成为胶济铁路局办公楼,直到今日。原学生宿舍被改为铁路职工医院,原实习工厂改为铁路工务段、电气段所属,原两座教学实验楼被划入1930年开办的青岛市民众教育馆”(《青岛市民众教育馆研究》)。

五个部门,八位馆长

青岛市民众教育馆的开启可以追溯到1929年。基于提高国民素质的背景,当时的青岛市教育局委任潘白山女士筹备建立青岛市民众教育馆,与已经设立了几年的通俗图书馆合并,开启正规的社会教育。

1937年3月,青岛市民众教育馆曾经编印了《青岛市立民众教育馆概况》一刊,成为研究民众教育馆的珍贵史料:“民众教育馆隶属于青岛市教育局,职掌民众教育之设施与宣传,以启迪民智改良社会风俗为宗旨,下设科学部、艺术部、图书馆、讲演部和体育部。”创办之初,设备简单各部门的功能也比较单一,分别是讲述常识,教授乐器棋类游戏以及戏剧、电影、书画雕刻,搜集通俗图书杂志供市民阅读,定期讲演通俗知识、张贴书报,指导运动、国术。

民教事业在1934年得到全面完善,有了五个部门:总务部、科学部、康乐部、图书部、讲演部。功能分化,人员构成也日臻完善。历任馆长分别为潘白山(女)、李秀华(至1930年12月)、杨桢(1930年12月~1931年11月)、孙出超(1931年11月~1932年7月)、杨桢(1932年7月~1933年1月)、张俊图(1933年1月~1936年3月)、苟孟龙。到1937年职员共有14人,馆长1人、主任两人、干事、主力干事、书记10人,说书员1人。他们中最大的36岁,最年轻的22岁,是当时青年主力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岛市民众教育馆概况》所列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一代音乐宗师王云阶的身影,当时他26岁,由此可见应该是在1937年前后(王云阶出生于1911年,当时人们惯用虚岁,所以有可能是1936年)。再看王云阶的经历,1919年,他随家人迁居青岛,住在福建路25号(胶州路市立医院对面),当时他在教会中学里参加过雅乐队和唱诗班,并在短时间内奇迹般地学会弹钢琴。可以说,他在青岛受到了音乐的启蒙教育。16岁时,就为青岛电影院上映的默片演奏钢琴配乐。此后不久,王云阶先到上海求学,专门学习音乐和钢琴,1931年又去北平,师从清华大学教授库普卡学习钢琴与作曲。

1932年,因在山东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院指挥学生高唱《国际歌》,被捕入狱三年。1936年秋,王云阶回到青岛,曾任青岛市女中音乐教师。他应该就是这段时间,被委任青岛市民众教育馆康乐部主任一职的。他的儿子王龙基就是《三毛流浪记》中三毛的扮演者。

言归正传。根据民教馆各年的支出费用表单,可以看出,馆内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并不低,其中1934年的平均薪酬为526.93元,高于当时青岛整个知识阶层的平均水平,足以说明,青岛市政当局很看重他们大力推行的社会民众教育。

新闻推荐

徐克:要让观众越来越了解狄仁杰

被称为“徐老怪”的导演徐克,一贯脑洞清奇,他在狄仁杰系列电影中,用奇思异想建造出一个全新、独特的诡谲世界。第三部《狄仁...

成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