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把扶贫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省派“第一书记” 曾庆红带领乡亲脱贫致富记

菏泽日报 2017-11-11 04:51 大字

“以前,村里的路也实在不好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孙子上学也要跑好几里地到邻村去,这样的日子我们刘老家人过了几十年。”今年55岁的刘统敏是成武县党集镇刘老家村村民,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以前,刘老家村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老大难村”、“三无村”。2015年春天,省委组织部响应中央号召,选派六百多位驻村“第一书记”到全省最贫困的村庄,省信用联社曾庆红成为了刘老家村的“第一书记”。

“到现在,我都难以忘记刚来的时候,村里泥水横流、大坑小坑、多处危房的穷困景象。”曾庆红到任后,积极向省联社、各级党委政府争取国家扶贫资金和项目。2016年新年刚过,曾庆红带领村两委落实发展蔬菜大棚的政策:每亩大棚补贴4千元,每亩露天夏季豆角补贴架材300元。刘老家村百亩大棚基地应运而生,300亩豆角落实到位。

刘统敏积极响应村里的扶贫好政策,在自家地里建起了两处大棚,一个棚一年收春芸豆、夏豆角、冬白菜三季,纯收入15000多元。短短一年的时间,刘统敏的大棚菜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去年,我的两个棚一年纯收入就达到了30000多元。2016年底,我和种大棚菜、夏季豆角的贫困户一起,都实现了当年脱贫,终于甩掉了多年的穷帽子!”刘统敏说。

为了解决村民卖菜难的问题,在镇领导鼓励支持下,曾庆红又申请联社扶贫款在村里建起一座蔬菜交易大市场,贫困户在菜市场打工,每天用工10-20人,每人收入50元,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去年,村里建了扶贫车间,80后刘晓静成了返乡创业的受益者。“在车间内创办了服装加工厂,吸引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每月工资2500元左右,还能种地、送孩子两不误。”在刘晓静的带动下,周边村庄7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20人左右。

今年以来,党集镇按照全市“三个一”工作要求,创新思路、探索实践,以扶贫项目为依托,以就业车间为载体,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督查到位“三个到位”。

“我们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实行工作战区化、办公专门化、管理规范化、识别系统化、培训经常化、考核精细化‘六化工作法\’,让每个人肩上都有责任,每个人脑中都有思路。”镇党委书记李清法说。

“这两年,我们刘老家村从省级贫困村发展成为致富先进村,我的日子也越过越富裕!这都要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我们的日子还会越来越幸福。”说起村里的变化,刘统敏的话匣子根本关不上。

曾庆红和村两委真正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现在,刘老家村四公里水泥路、主街道开工,新建了两层的党员活动室、教学楼、幼儿园及村卫生室。村里的路好走了、看病不出村了、孩子也能在家门口上学了,刘老家村终于从“三无村”变成了“三有村”。

记者张品

新闻推荐

一听“3”字就想到警情

虽然对从警31年的孙大宇来说,这样的事情做了太多太多,但群众的安危却一直是他的心头肉,难以割舍。就是因为坚守这个信念,对于群众的每一次求助,他都竭尽全力为民排忧解难。面对每一次险情,他以实际行动...

成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武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