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种菜,外地人进棚务工,曹县邵庄镇的小油菜卖到了粤港澳大湾区—— 一年八茬菜 村民笑开颜
晌午时分,曹县邵庄镇安庄村的蔬菜大棚内,采收油菜的工人吃完包子,接着在棚内劳作。
“1小时9块钱,这季节从早6点干到晚6点,不算太累还有稳定的收入。”11月8日,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的杨鲜勤告诉记者。她已经在这里务工多年,每天清早都要骑电动车来到安庄村干活。
“四点起五点到,专挣邵庄小红票”。几年前还在家看孙子的杨鲜勤,和同村人一起来到蔬菜大棚干活,没想到从此有了稳定的收入。
现在,端上全国人民餐桌的邵庄小油菜,不仅成为当地村民口中“一年八茬菜”的致富产业,更是吸引周边群众就业的安稳营生。
这个大棚的主人,是安庄村走出的大学生袁正昌,毕业后一直在黑龙江省的农业公司从事育种工作。
“过年回家,看着大伙儿种植油菜发了家,想着咱本身就搞农业,为啥不回来试试?”袁正昌说,现在媳妇孩子还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今年4月,他只身回到安庄村租下7个大棚,像老家的其他人一样,当起了菜农。袁正昌自己也没想到,今年菜价升高,一茬茬油菜丰收,他心里也乐开了花。
几年前,安庄和其他村庄一样,村民多以种植传统粮食为主。2015年,常年在外经商的袁正杰回乡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村里有不少在北京、上海种植油菜的,我就琢磨着,为啥不让大伙儿在家种菜呢?”袁正杰告诉记者。他自筹资金200余万元,流转土地建起近百个蔬菜大棚,然后鼓励村民种蔬菜,可大伙儿不敢冒险。
“不要利息,赔了算我的,赚了钱再还本金。”袁正杰挨家上门动员。
面对优越的条件,有种菜经验的村民袁正奇一次性承租60个大棚。半年后,首批试种喜获成功,村民看了无不眼羡,大棚一年能种八茬油菜,算了算亩均收益是以往传统种植的十几倍,大家伙儿的种植热情高涨,蔬菜面积迅速扩大。
也是在2015年,邵庄镇通过开展调研,多方了解民情,决定把“投入小、收益快、风险小”的油菜种植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将安庄村作为蔬菜种植产业试点村,鼓励在外菜农返乡创业。
如今,安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800亩,建蔬菜大棚900余个。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被返聘到大棚割菜、装菜、运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邵庄镇的大棚种植有三种蔬菜,一种是小油菜,一种是快菜(奶白菜),还有一种是油麦菜。安庄村作为邵庄镇蔬菜产业的“桥头堡”,逐渐带动全镇农民加入了“蔬菜大军”,曾经撂荒的黄土地,如今变成了“金疙瘩”。
为服务菜农,邵庄镇设立蔬菜产业发展办公室、产业振兴服务中心,组建蔬菜产业发展协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将人力、物力、财力向蔬菜产业倾斜。目前,全镇共有2000余人专职服务蔬菜产业发展。
邵庄镇党委书记丁立介绍,目前邵庄镇的蔬菜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拥有蔬菜大棚2万余个,形成了“育苗—种植—加工—储藏—冷运—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每天有上千吨的蔬菜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同时,成立蔬菜安全监督小组,建立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和净菜加工车间,对育苗、种植、加工、冷运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管控,对每一批入市蔬菜均开展抽样检测,确保流入市场的蔬菜达到绿色、无公害食用标准。
油菜种植带动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据统计,2015至2020年,邵庄镇个体工商户由365家增至1859家,工商企业由66家增至796家,居民存款余额由6.5亿元增至13.1亿元。
“扶一把”还要“送一程”。为进一步拓展对外市场,邵庄镇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品牌引领、抢抓机遇,积极对接山东菜篮子产品粤港澳大湾区展洽会,曹县旺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引领带动邵庄镇蔬菜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邵庄镇通过强化扶持引导,以油菜种植为突破口,用红色能量浇灌绿色产业,一步一个脚印,让广大“新农人”收获着“绿色希望”。文/图 记者 张 啸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臧怀生)日前,笔者获悉,曹县司法局青菏司法所副所长刘涛被授予“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荣誉称号。菏泽市获此殊荣...
曹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