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决战》像极了《人民的名义》
■王珉
看完电影《扫黑·决战》,笔者最直观感受是该片借鉴韩国和印度电影的成功经验,一反国产片常态,敢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电影中的人物,很容易让人“对号入座”各社会阶层,代入感强烈。尤其是张颂文饰演的曹县长,主政魏河县,一桩“暴力征地”举报信,牵出他作为“两面人”背后官商勾结的涉黑腐败案。《扫黑·决战》堪称国内银幕“扫黑除恶”的第一枪,它像极了《人民的名义》,与黑恶势力死磕到底,真实还原的案例让人触目惊心,起到透视社会情绪窗口的作用。
该片由中央政法委宣传教育局、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指导创作。扫黑除恶专案组组长宋一锐(姜武饰演),“两面人”身份的县长曹志远(张颂文饰演),两人在魏河县展开了一场关于钱权交易的明暗较量。当宋组长带领调查组步步逼近真相时,幕后的黑手疯狂使阴招阻碍调查。最终,宋组长和调查组揪出了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斩草除根,一网打尽。
作为今年五一档最晚官宣的电影——《扫黑·决战》,不仅在短视频和预告上直入主题,电影对于社会议题写实的尺度之大,更让观众拍案叫绝。
尤其是宋组长与公安局长箭拔弩张的场面,让人印象深刻:“你以为在公安局,你就可以一手遮天了?”宋组长将黑恶势力一扫而尽的决心表露无遗,一位有血有肉、敢打敢拼的扫黑英雄形象,生动展现出来。
《扫黑·决战》以扎实的现实主义,对涉黑题材深度挖掘。体现在每个人物的塑造都很饱满,而不是以故事为中心,运用批判现实主义的道义和真理来面对现实困境。调查组各个击破黑恶势力成员,谈真问题而不是戏谑,警示教育而不是娱乐观众,像极了韩国电影《恐怖直播》《辩护人》《举报者》等“批判现实主义”的价值观,引发出某种共同的社会情绪。
破案、悬疑、反面角色等,不仅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扫黑除恶,更是涉及到社会的痛点和行业的敏感地带:拆迁、失踪、诱拐、埋尸工地、组织卖淫、暴力催债、吸食毒品、政治腐败、恶性刑事案件等,一些特别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事件,和有争议而悬而未决的公共话题,这些敏感议题背后藏着官官相护的保护伞势力。因此,《扫黑·决战》的表达并非平铺直叙地说:“魏河县的水有多深!”而是通过场景、事件和人物串联起人性之恶和体制之殇的矛盾:主题与表现形式的矛盾,社会真实与艺术典型的矛盾,还有抽象与形象的矛盾。
“我实名举报,孙志彪是黑社会……”网上的“吃瓜”群众都在看这场直播,一个家破人亡的男人绑架了他的债主。男人没法给工人发工资,只能破罐子破摔,他被最后的稻草压倒,显示出生活本该有的模样揭示底层人生活的艰辛,来表达某个阶层和群体的公众诉求。如果不严打黑恶势力,诸如孙志彪之流,将嚣张到吞噬普通人的梦想和生活。黑恶势力的存在,在于保护伞的势力。
《扫黑·决战》后半段,调查组抽丝剥茧找到真相,之所以孙志彪可以一手遮天,是因为他和县长曹志远,是魏河老领导曹顺华同父异母的兄弟。之前的问题全部解开,孙志彪底气十足地说:“只要老爷子还在,魏河就翻不了天。”观众这才理解魏河水深的原因,正是保护伞的“狐假虎威”。而保护伞的生动演绎,得益于张颂文饰演的基层干部,举手投足表现的尺度之大,让观众咬牙切齿。
新闻推荐
近日,济宁火车站一站台开始升级改造,和前段时间已经升级完成的二站台一样,此次一站台也将进行增高。“一站台全部设高站台,预...
曹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