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奶奶庙村:铿锵铁锤奏出致富强音
“咚咚,咚咚,咚咚……”随着空气锤一次次有节奏的击打,一个被高频炉烧得通红的手挖铲的铁坯,在工人师傅的操作下逐渐成形。这是记者在曹县普连集镇祝奶奶庙村采访时,在村扶贫车间看到的场景。
陪同来到扶贫车间的村党支部书记李爱灿告诉记者,祝奶奶庙村有800多人,历史上就是远近闻名的铁匠村。20世纪70年代,村里2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打铁。时值今日,还有20多户人家,加工不同品种的铁器为生,与以前不同的是,手工作坊变成了现代化的生产车间。祝奶奶庙村靠发展铁业生产安置贫困户就业100余人,人均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让贫困户成功实现了脱贫致富。
李武:青年铁匠拓开致富路
在村里发展铁业规模最大的就数李武。他承租了政府投资兴建的100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安置贫困人口50多人。
在扶贫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跟客户交谈的李武。李武1989年中学刚毕业后,就接过祖辈们传下来的铁锤,从事铁业加工。有着一定文化程度的李武,一改老一辈传统的打铁工艺,引进购买了空气锤、高频炉等生产设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加了铁品产品的产量。通常情况下,他们车间每年挖蒜铲的生产量都在70万柄以上。为了赶在今年的蒜季到来之前完成客户的订单,车间的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李武说,现在车间工人的报酬是计件工资,男工技术好的每天能挣到300元左右,而女工也能够挣到100多元。现在,李武的铁业扶贫车间生产的铁具由于品种繁多,专门设置了一个样品展示大厅,供前来订货的人员参观选购。另外,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信誉,李武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产品商标,并成立了公司,年营业额达1000多万元。
李学宾:关公刀打造“独门绝艺”
在祝奶奶庙村,有一位以专门制作关公刀而出名的铁匠艺人,名叫李学宾,今年64岁。在位于村子北面靠路的一间小房子里,见到了正在制作关公刀的李学宾,见到记者后,他将一柄刚刚制作完毕的约有一人多高的、重量达40公斤的关公刀呈现出来。这柄厚重的关公刀,刀杆和刀片都是纯黄铜制作的,刀片的双面各有一条云龙图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是出于一位没有任何美术功底的铁匠之手。
李学宾说,刀片上的云龙图案全是靠他用錾子一点点敲砸出来的。李学宾早年靠打铁起家,20岁就开始抡铁锤。父亲是县压锨厂一位颇有名气的技师。自幼受父亲影响,李学宾一干就是40多年。2005年,他看到国内的武术界有表演关公刀的爱好者,有些企业老板也乐于用关公刀镇宅观赏。于是,他决定手工制作关公刀进行出售。于是,他从外地采购来原料,按照客户定制的要求,进行切割加工,由他制作的关公刀曾经出现在国内大型的武术赛事上,甚至还销售到国外。
李学宾加工的关公刀一年下来也就40多把,一把关公刀的价值在四五千元,自己除去成本,一年下来也能够挣七八万元。虽然不能够量产,却也算是他们村铁匠史上的一门“绝艺”了!
李自安:新式“铁匠炉”助力致富
今年59岁的村民李自安,从18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打铁,直到现在,他还在自己搭建的工棚中,生产传统的农具。记者在工棚中见到他时,李自安正在用空气锤加工镢头。
李自安说,从2010年开始,他投资30多万元购置了高频炉、空气锤、电焊机、冲床等用于加工铁制农具的机械,用机械代替了原来的手工,节省了很多人力。现在他用这些现代化的机械生产铁具,已经非常得心应手。他带领4人的铁具工棚,生产的铁具有10多个品类,年加工各类铁具8万多件,一年下来也能挣10多万元。
通讯员 郭登奎 王晓新 记者 臧 宾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卢浩记者臧宾)3月17日,曹县村(社区)“两委”换届推进会暨业务培训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县档案馆设主会场,各镇街设...
曹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