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畅通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

大众日报 2020-12-09 13:39 大字

□记者 王爽 报道

本报济南讯 记者近日从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了解到,山东省自2018年开展“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以来,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涉农群众提供低门槛、纯信用、便捷的信贷服务,对拓展金融服务广度、深度,助力山东省普惠金融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8年9月,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与蚂蚁金服签署《山东省“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今年“数字化产业金融”上线后,推动“数字化普惠金融”已上线县域落地“数字化产业金融”。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在省内78个县(市、区)签约,73个县(市、区)实现业务上线,累计为100万普惠金融群体提供了超过776亿元的信用贷款支持,总可用授信额度1191亿元。

县域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充分利用大数据风控技术,把“沉睡”的县域涉农数据变为有效的信用资源,蹚出了一条市场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金融“活水”。

扩大了县域授信规模。以曹县为例,截至今年6月末,“曹县普惠金融”累计放款50.3亿元、余额5.6亿元,服务近31万人次。

弥补了农村普惠金融短板。县域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聚焦将农民信用资源转化为授信规模,为农民提供无抵押、免担保的纯信用贷款,农民贷款可得性明显增强。相关产品的贷款发放额度,采取“陪伴客户成长”模式,即通过数据分析先给予客户初始小额授信,之后随着客户金融活动增多和信用正向积累,不断增加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同时,迎合了农民高效便捷贷款意愿,县域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势,采用“3分钟申请、1秒钟审批到账、整个过程0人工干预”放贷模式,贷款人无需提供任何抵押、担保和纸质材料,只需通过手机操作,全天24小时均能获得贷款,切实缓解了“三农”贷款难问题。

促进了银行体系业务创新。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因其无抵押、免担保的纯信用模式,赢得了广大农民特别是农业经营者和个体工商户的青睐,对银行体系带来“鲇鱼效应”,倒逼银行主动创新、改进金融服务。如全面推广该项目的日照市,4家农商银行加大了信用贷款“信e贷”业务的办理力度。

精准服务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探索了针对种地大户、养殖大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推出“数字化产业金融”,并创新针对种植养殖大户等的专属风控技术,例如种植类采用卫星遥感图、光谱定位识别技术,最高贷款额可达150万元。与淘宝村等农村电商经济紧密结合,通过电商信用等提升贷款额度,如电商经济发达的曹县,已放款金额居全省首位,实现了农村电商经济与金融服务的良性互动发展。

新闻推荐

菏泽淘宝村“中国质造”走向世界

11月9日,孙艳在缝制一款自己设计的汉服。孙艳是一名“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她开始设计汉服。山东省菏泽市曹县...

曹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