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窝”曹县
曹县,古称亳,地处鲁西南,文化底蕴深厚,为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这里戏曲活动历史悠久,以戏曲团体多、剧种多、名演员多、戏迷多为特点,被人称为“戏窝”,是著名的戏曲之乡。
曹县人爱戏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儿童都能哼上几句,而新中国成立前曹县的“窝班”遍及全县大多数村庄。曹县流行的戏曲种类有柳子戏、弦子戏、梆子戏、两夹弦、花鼓丁响、皮影戏、大平调、四平调以及山东琴书、坠子、木板打鼓、莺歌柳书、山东落子、山东快书、评词等数十种。
柳子戏,即中国戏剧四大声腔之一的东柳,是曹县流行最早的一个古老剧种。柳子戏最早盛行于青堌集一带,民国年间,曹县东南温楼大地主曾礼堂为馆主建立第一个柳子戏班,学戏成名的主要有张春雷、王春荣、王运德、秋风、秋娥、秋桃等;其中,曾任山东省剧协副主席、有“活张飞”之誉的张春雷,是柳子戏发展史上里程碑的人物,而其父张凤鸣,其弟张兴成、张兴灿,其子张贵银,一家三代均为柳子戏名家,被传为梨园佳话。
大弦子戏,因其唱腔粗犷奔放,也深受曹县人民的喜爱。出生于曹县的大弦子戏著名艺人有大红脸党自修、黑脸高二肥、旦角贾妮等,其中曾任菏泽地区大弦子剧团业务团长、艺名“梆梆锤”的陈贯福,为杰出代表。
曹县是山东梆子的腹地,该戏窝班之多、剧团之多,名家之众无出其右。新中国成立前夕,境内仍然有火神台、李新集、城关南门里等19个窝班,而出生于曹县的山东梆子名家灿若星辰,旦角有刘群、喜风、张玉合、花袜子、花戏楼、白菜心等,红脸有红脸娃、红脸二、张柱、常路等,花脸有花脸狗、花脸兴、刘进、丁山等,丑角有李心合、胡传海、段西河、黄金玉等;今天仍活跃在舞台的曹县籍山东梆子名家有李新花、寇德林、姜芳娟等十数位。
清末庄寨镇后韩村的两夹弦板凳头演唱队响遍鲁西南。1890年,王玉华在曹县马楼组成“洪兴社”,为两夹弦走上职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成名的两家弦演员有程青云、麻红脸、赵金花、三金牙等。四平调,曹县亦是名演员辈出,如花旦李桂荣、青衣刘素真、丑旦石国英、小生程爱珠、须生赵学建等。大平调名艺人曹县也很多,如旦角包牙,红脸银宝,花脸明雷、一根棍、八里嗡,丑角秃丑等。陈楼寨窝班的丁响因演出历史最长、剧目最多出名。常乐集任庄任家班的皮影,因以大平调为唱腔,闻名海内。
河北梆子、京剧、豫剧等外来剧种,曹县人演的也同样出色,如绰号“盖九州”的崔合利(国宝级艺人马金凤之父),就是出色的河北梆子名艺人。而外来剧种中,出名家最多的当属豫剧。豫剧在河南,名家曹县多。河南豫剧四大地域流派中,三大地域流派代表人物为曹县人,即豫东调的马金凤、刘德润,豫西调的崔兰田、崔少奎,祥符调的朱巧云、王东红。生角同样出彩,被誉为“生行泰斗”的赵义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成为豫剧生行的领军人物;而生于曹县南门里的杨启超,被豫东称为“小唐玉成”;豫东红脸王流派的杰出代表刘忠河,更是家喻户晓;其他如红脸娃刘德润、张敬盟、崔少奎、辛玉祥、李发才、赵春生、扈金萍等等。而豫剧三大名丑之一的魏进福及名丑高兴旺的弟子赵新甫在丑行占有一席之地,蔺金雨、庞洪才在净行也占一席之地。难怪豫剧大师常香玉惊叹道:曹县人民爱戏曲,曹县戏曲名家多。
新中国成立后,曹县戏剧发展更快。1958年秋,菏泽地区十县现代戏会演,曹县获奖数占全区二分之一,被誉为“曹一群”。近年来,曹县有柳子戏、大弦子戏、山东梆子、两夹弦、大平调、四平调、豫剧等戏曲剧团30多家,他们常年活动在县内外,传承着古老的戏曲艺术,丰富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歌与呼。
通讯员酆 鸿 丰 啸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臧怀生)11月9日,曹县青菏街道前武新庄村7名群众代表将一面绣着“赠好干部郑玉芬:为人民办实事做群众贴心人”的...
曹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