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补齐农村污水处理短板 污水流进“阳光房” 清水流出灌溉忙

大众日报 2020-10-13 09:45 大字

□ 本报记者 蒋 鑫

本报通讯员 郭 通 王晓新

山东省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探索中,乡村生态环境美丽蝶变,农民乐享蓝天白云碧水青山的优美环境。山东省第一人口大县曹县补齐农村污水处理短板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曹县李庙村村北,一间由数十块玻璃和钢架组成的“阳光房”格外显眼,房内正中间有一排水池,水池中一排排绿植正“沐浴”着阳光。在距离房子几米外的河沟里,清澈的水流不紧不慢地淌着。

10月11日,李庙村村民告诉记者,早在两年前,这条河沟里的水全是黑色的。

“刚开始搬进李庙村时,这个‘玻璃房’还没建起来,污水直接从下水道排到河沟里,时间久了,河沟变得又黑又臭。”村民告诉记者,自从两年前,村北头建起了污水处理站,河沟里的水变清了,臭味没有了。

菏泽市生态环境局曹县分局副局长张民告诉记者,曹县是山东省第一人口大县,农业人口众多,面临的农村生活污水面广量大,为破解这一难题,市生态环境局曹县分局专门针对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大胆探索,与齐鲁工业大学共同研发,建设了适合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点的“阳光房”生活污水处理站。

“‘阳光房’生活污水处理站,主要采用‘格栅+调节池+水解酸化+水生植物降解+MBR膜+消毒’等处理工艺,是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水池上面养的绿植叫水生鸢尾,它可以吸收一部分污水中的污染物,在水池里面,还漂浮着我们看不到的微生物,也是处理污水的好手。”负责污水处理的技术员吕振国随手撩起一捧水告诉记者,村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在进行缺氧池、生物接触氧化池等一系列分解工序处理后,可达到一级A标准,日处理污水可达200吨,处理后的污水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

吕振国说,之所以叫“阳光房”,就是为了给水池中的水生鸢尾和微生物提供一个温暖的“家”。水池中的微生物属于嗜温菌,10℃—45℃是最适宜生长的,“阳光房”既克服了冬季气温过低影响菌群生长等不利因素,还保证了水生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实现了一年四季有效、稳定地处理生活污水。同时,针对农村用水时间的特点,“阳光房”污水处理站可以进行自动污水处理。

“一般村民用水集中在早上、中午和晚饭后,平时排水量比较少,所以,我们在集水池中安装了浮球,水量大时设备会自动运行,水量小时设备停运,节约了运行成本。”吕振国说。“阳光房”污水处理站的建设,不仅实现了运行费用低、占地面积小、资金投入少等优势,还达到了高效、美观的效果,也让这一成功经验得以在全县进行推广。去年以来,曹县先后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47个像李庙村一样的“阳光房”生活污水处理站。

“我们采取了EPCO市场化治理模式,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县政府购买服务。将所有‘阳光房’污水处理站全部委托第三方公司运行管理,运行处理费降至每立方米0.7元,今年计划再建设完成30处。”张民说。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手段,更是一项惠泽民生的实事工程,针对曹县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我们采用整县推进、因地制宜的治理思路,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曹县模式’。”菏泽市生态环境局曹县分局局长李怀义告诉记者,曹县除了针对新农村及沿河村庄建设“阳光房”污水处理站外,还针对乡镇驻地人口集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大的实际情况,创新实施村镇统一处理模式,累计投入3515万元建设20座乡镇驻地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投资2.6亿元在庄寨、青堌集2个重点镇建设污水处理厂;投资6800余万元,全市首创配套7处人工湿地,采用“潜流+表流”方式处理污水,确保了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出水水质稳定达标。

新闻推荐

青春普法在行动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暑假期间,曹县梁提头镇迎来了一股青春力量——他们是西北政法大学农村调研暑期实践队。此次同学们...

曹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