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满足乡村教师成长渴望的“希望工程” 支教岛:探索教育扶贫的“青岛模式”

大众日报 2020-09-09 09:50 大字

□本报记者 肖芳

本报通讯员 刘淼

近日,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广青岛支教岛经验,打造教育志愿者专业团队,建立名师名校长支持服务乡村教育制度”。支教岛,这张青岛“教育扶贫”的闪亮名片,首次被写入山东省教育厅文件。

支教岛成立于2005年。当时,在青岛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市教育局工作人员、民进会员李淑芳,自己筹资4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秉持不收取培训对象一分钱的原则,创办了全国首个致力于乡村地区学校发展及教师成长的公益组织——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后来改称支教岛。这个最初成员只有几个人的公益组织,填补了支教领域的一个空白——教师的“希望工程”。

“以前人们印象中的支教对象都是乡村地区的学生,但教育观念的转变应从教育者群体入手,从唤醒校长、教师的教育初心着手。乡村教师们也想提高自己的水平,但没有机会。”从小在乡村长大,当过5年民办教师,大学毕业后又先后在市区小学和市教育局工作的李淑芳,对乡村教师的成长渴望有着切身的感受。

作为“岛主”,李淑芳探索出一套民间支教的新模式——城乡教师同上一堂课的“同课异构实境研修”,即城乡教师同上一堂课,教材、学生都由当地教师指定,课后现场点评两位教师的优缺点。对乡村教师而言,当熟悉的课堂切换成培训的现场,在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与城市教师实现“碰撞式”交流,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出经久不灭的思想火花。

曹县是支教岛走出青岛的第一站。来自曹县的教师李胜楠听完课后恍然大悟:“原来只要多讲一句,引导一下,就可以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上。”这样一个案例也被老师们经常谈起:有位支教老师应邀上一堂一年级的数学课,因为不熟悉学生,点名请学生到黑板上做题时,发现孩子个头太矮够不到黑板,支教老师很自然地一把抱起孩子,让孩子做完了题。这一抱让当地的老师感动不已,一刹那明白了“什么是眼里有学生”。

在“同课异构实境研修”的基础上,李淑芳又把全家用20年积蓄购买的100平方米的新房,改造成“教师之家”,并设计了浸润式跟岗研修体系,免费接待各地乡村教师来青岛学习。支教岛根据乡村校长和教师的需求,精心选择接待学校,为乡村教师提供全面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机会。一位贵州校长,原来经常抱怨家长教育意识差、政府经费支持少,所以学校怎么干都不出成绩。当他走进85%生源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的在青岛并不算是名校的北仲路第一小学时,就被学生、老师和校领导的精气神震撼了,他愧疚地说:“那些不需要钱的事,我们也没有做好。”

截至目前,支教岛已到全国贫困地区累计送教下乡1450多次,足迹到达贵州、甘肃、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北等10余个省份,近20万名乡村教师从中受益;举办乡村校长和教师跟岗研修180期,接纳了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学员3000多名。山东曹县支教岛、云南红河县支教岛工作室、支教岛内蒙古敖汉旗工作站、贵州支教岛读写群、四川支教岛读写群等分部相继建立,从等待“输血”发展到了自身“造血”。

例如,在曹县,支教岛主导参与了班主任培训、仪器管理员培训、校长培训、新教师培训等多项培训活动,选派教师61人次,培训学员13602人次,使全县近30万名中小学生受益。同时,支教岛还组织向曹县捐赠了电视、电脑、书籍等教育物资。曹县县委、县政府专门向青岛市委、市政府发函致谢,李淑芳也被曹县人称为“功勋教师”。而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支教岛发起组建了礼县历史上第一个网络教育教学研讨公益微信群——礼县小学教研群。这个没有任何行政力量约束的群里,那些散落在山头、角落里的老师开始跟着名师研讨教育方法,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的晚间研讨成了雷打不动的教育人“夜宵”。这样的研讨坚持了两年半,已经进行了48次,小小平台成了乡村教师成长的舞台。

“我们信奉‘五个一原则’——一群人、一条心、一辈子、一件事、一定赢!”李淑芳说,支教岛要从孤岛变成群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经过15年的努力,种子已经在很多地方生根发芽。“我们相信,实现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愿望不会太久。”

新闻推荐

发展优势产业 带动群众就业

近日,在曹县王集镇的易成皮具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流水线上作业。据了解,该生产车间主要进行皮箱、包(袋)、皮装饰等加工与销售...

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