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三新三喜”看全国文明村刘村

济宁日报 2020-09-06 09:05 大字

编者按: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淬炼业务能力,提升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水平,7月份以来,本报通过建立记者联系点制度,组织班子有关负责人带领采访小组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科研机构,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开展“一线1+1”记者蹲点采访报道,围绕各联系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科技创新等方面所进行的生动实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强化精品意识,撷取第一手素材,捕捉最生动场景、挖掘最感人故事,采写系列有深度、有分量、有温度的新闻稿件。

本报记者 史忠强 武旭

本报通讯员 绪言

八月,瓜果飘香,一片葱茏。

趁着初秋的和风暖阳,记者走进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刘村,那里,流传着一个从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的嬗变传奇,更为新时代城市文明如何与乡村文明和谐共荣、城市经济如何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树起了现实亮丽标杆。

记得来时路,不忘梦归处。

记者内心充满好奇,一天的蹲点采访,探寻出了这个全国文明村的“三新三喜”发展密码:喜看发展新业态,集体经济盈实为群众谋福利;喜看文明新风尚,和谐村风民风带动周边村落;喜看党建新面貌,组织强健铸就发展之源。

喜看产业新蓝图

发展红利“不落一人”

曾几何时,“个人腰包鼓囊囊,集体账户空荡荡”是刘村的真实写照。多数村民靠拿手的压力容器焊接技术,腰包鼓了起来,可集体经济的捉襟见肘,却成了长期制约刘村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失修、村民矛盾突出……是一个典型的“落后村”。

2008年,刘村完成旧村改造工程,村民们集体搬进崇文居社区,羸弱的集体经济还是成为了发展的掣制。“上楼不是目的,产业才是根本。”刘村两委痛下决心流转土地发展集体经济。多方考察后,刘村锁定了优质葡萄种植产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对全村13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村民共同入股成立济宁高新区益农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甜万佳”商标。经过数年发展,刘村形成了葡萄种植、高效农业、文旅休闲为特色的综合业态。

有了强大的集体经济支撑,村里出资购买了校车免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新农合、养老保险等由村集体出资覆盖,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分年龄段每月可以领取不同金额的养老金……村党支部书记刘志玉告诉记者,村里鼓励年轻人务工、创业,村两委帮助解决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保障问题,让他们消除后顾之忧,能在通往“好日子”的路上努力奋斗。如今,刘村的远景规划已经有了蓝图:一座集现代医养、休闲文娱、生态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化田园综合体将拔地而起。从单一产业到综合经营,新的业态正在形成。

喜看时代新风尚

文明星火已成燎原

“你看这么大的葡萄园,这么干净的环境,要我说一百个村都找不到这么一个。”坐在采摘园休闲区的藤椅上,来自菏泽市曹县的李德贤大爷满是羡慕的口气:“我在这也得有几年了,愣是没见过村里有一个吵架的,跟谁说话都是乐乐呵呵,你说咱到了这个岁数不就是图个心里舒坦。”

刘村的和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由“乱”到“治”,在村里经营卫生所的党员程子兰是其中的亲历者:“之前村里不论是基础建设还是邻里关系都不行,吵架打架更是普遍现象。”

变化始于2003年,这一年,刘村首届“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热闹开锣。评选结束后,村两委制作了牌匾,一路敲锣打鼓送到获奖“选手”家中。虽然没啥物质奖励,但这番大张旗鼓的声势也让刘村沸腾了。“村里人都要个面子,谁要是得了奖,在村里腰板也挺得直。”程子兰告诉记者。就这样,刘村两委趁热打铁,先后开展多项评比了和志愿服务活动,短短3年时间,先后有60多个家庭获得荣誉,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风气悄然成型。

2015年,刘村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这块金字招牌让刘村人更加珍惜和谐的人居环境。“大家都说文明村称号来之不易,咱们得维护好这块金子招牌。”程子兰告诉记者,在如今的刘村,“文明”的概念早已不再局限在村内,慈善捐款、志愿服务、对口帮扶……文明理念已从星火成燎原之势,辐射到刘村的周边村落。“从混乱落后到文明新风,我喜的是文明新理念走进了大家的心坎。”刘玉志这样说。

喜看党建新面貌

前进之源动力不竭

“一个落后村庄想要发展,就一定得有人先吃亏、先付出。”从后进村到先进村,在刘村的发展历程上,“先吃亏、先付出”重担落在了村两委和党员的身上,而作为党支部书记,刘玉志又是其中的“吃亏带头人”。人们没有忘记,刘玉志是村里出名的“能人”,凭一技之长率先富裕起来的他,在河南曾有一番不小的压力容器制造事业。但村里的事情总牵着他的心,“走得再远,事干得再大,也时常想着村里老少爷们”,1999年,他毅然终止了事业,回到村里。上任之初,刘玉志就垫资为村里修路、打机井。在他的带领下,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集体谋福利成为了刘村党支部的行动准则:凡是分福利得利益的事儿,党员靠后;凡是该出力要奉献的事儿,党员靠前。“一前一后”的变化,让群众眼里有了一面旗、心里有了一杆秤。“都说党员要当先锋模范,啥叫先锋模范?那是要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让群众知道党员是真正给你谋福利、关键时候靠得住的人,这样群众才会信任你支持你,组织的号召力就有了。”村支部一班人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刘村,事关村庄发展的大事,一律放到会上集体讨论,凡是集体确定的事项,保证执行到位。“说了算,定了干”,党支部在群众中有了威信,党员们的参与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

党支部号召力的变化,党员刘立冬感触颇深:“以前都是个人挣钱,谁管你党支部是干啥的。现在我们党支部开会,只要是要求到场,连身在外地的党员都赶回来参会。” 目前,刘村的37名党员中,40岁以下的占了一半,还吸纳了4名返乡大学生党员。新鲜血液不断补充,基层民主群策群力,刘立冬告诉记者,现在组织强健有力量,党员群众团结同心。

“党建是我们的动力之源,无论是产业建设、村风民风,有力的村党支部是刘村20年来发展的保证。” 刘玉志告诉记者,刘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说明,党建是工作开展的“主心骨”,立足在党建这块坚实的基础上,才能让大家劲往一处使。“往后我们还要把工作汇集在党建这面旗帜下,党支部当车头,拉着村民们在小康路上跑更快更好。”刘玉志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记者手记:在刘村采访,我们时时感动着,但我们最深的感悟,就是一句话:基层党组织强健是发展之基。刘村的幸福生活源于有个好带头人、有个好班子、有个好思路。基层治理好、产业兴旺得益于党组织的强健。党的建设一直贯穿于刘村发展历程。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发展不是无根之木,以刘玉志为代表的党员先富带后富,他们肯吃亏、重付出,建立起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落后村如何发展?刘村的发展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启示。

新闻推荐

青菏街道开展《民法典》学习竞赛

本报讯(通讯员臧怀生刘涛)为了尽早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事关群众利益的法律,8月24日,曹县青菏街道党工委组织机...

曹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