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奇才”李先复 从举人到一品大员
李先复手迹。
乡人为李先复塑像。
李先复少年读书处。
□贾登荣
268年清王朝,四川省只出过4名一品文官。其他3名都是进士出身,唯有李先复是小小的举人。但从政绩和影响看,另外3人都不及他。因此,李先复获得了“前清名臣,蜀中奇才”的称号。
放眼全国,据史料记载,清王朝268年历史中,在全国数以万计的一品官员中,也仅有3名“文凭“低的举人跻身此列。李先复,就是其中之一。
壹
“拣选”走上仕途 南北两县留美名
李先复,公元1650年(顺治7年)出生在南部县南隆镇三清村(原枣儿乡)。康熙11年(公元1672年),时年22岁的李先复从川北到成都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接着,踌躇满志的他,又开始长途跋涉,到京师参加康熙12年(公元1673年)的会试。这一次,命运之神没有垂青他,李先复落榜了。但他没有气馁,又继续埋头苦读,准备迎接3年后的会试。康熙15年(公元1676年),志在必得的李先复又一次走进了会试的考场。然而,结果又是让他失望。康熙18年(1679年),29岁的李先复第三次参加会试,这一次的结果仍然是名落孙山。
清王朝初期有这样的规定,举人3年会试不中者,可以参加“拣选”知县的考试,李先复选择了这条路。在100多人参加的“拣选”中,他以“体貌丰满、言词辩证、书法遒美、义理优良”被选中。康熙22年(1683年),33岁的李先复由吏部分配到山东衮州曹县(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出任知县。从此,李先复开始了仕途生涯,并由偏于一方的小吏一步一步成为朝廷大员。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曹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曾经出过宰相伊尹、军事家吴起、哲学家庄子等叱咤风云的人物。李先复立志学习先贤名相,做一名勤政爱民的官员。在他任职的10年间,山东巡抚多次向朝廷保举他为廉官。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李先复的勤政。在山东巡抚桑额改任湖北巡抚后,向朝廷要求调他任湖北大冶知县。在接到调令准备赴任的当儿,曹县境内发生了盗窃案和杀人案。按理说,李先复已经是调任官员,可以一走了之。但李先复没有这样做,而是向桑额提出缓行的申请,直到把这两件案件审理得清清楚楚后才前往大冶就任。
康熙34年(公元1695年),46岁的李先复从北方来到南方的大冶任知县。重视教育,是他留给大冶人最深刻的记忆。据《同治版·大冶县志》记载,李先复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葺学校。除了将昔日被侵占的学校基地一律收回外,还带头捐款、募捐,修建儒学大殿两廊,增修“圣城”“贤关”两座牌坊以及该县宋代大儒万止斋的祠堂。每次童生考试时,李先复总是亲自参与阅卷,做到“选才不漏”。在当地童生赴省城上北京参加乡试、会试时,他都亲自出马,为贫穷的学子准备路费。
体恤百姓疾苦,让李先复在大冶受到了百姓拥戴。据史书载,在征收钱粮赋税的季节,李先复不准衙门差役登门催收,而让百姓自行送来缴纳。同时,按照每户应该征收的据实征收,不加羡余(即多收一部分粮钱,向上司进贡)。平时在办理诉讼案件时,他总是在原告和被告都齐聚公堂时,当场审讯案情,尽量当堂审完。这样,一是为老百姓节省时间,二是避免了差役吏胥从案卷中钻文字空子,徇私舞弊。
敬老爱幼,是李先复留给大冶人的又一遗产。李先复在任大冶知县期间规定,每月初一、十五为宣读法规日,让老百姓受教育;每年春冬两季,又召集乡贤长者在一起,举办“乡饮礼”,大力倡导尊老爱幼。
李先复虽然在大冶任职的时间只有两年,但在县志里,记载他的事迹就有50多条,一直传诵到今天。
贰
宦海几度沉浮 花甲之年督军粮
康熙36年(公元1697年),李先复47岁时,命运发生了极大的转折。这一年,他被朝廷任命为陕西道御史,级别也连升三级,由正七品擢升到从五品。陕西道御史的职责是分理陕西刑名,稽查工部宝源局(今天称造币厂),核审在京工程。从其职责可见朝廷对他的信任。
在担任陕西道御史后的康熙 38 年(1699年),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李先复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疏。他在奏疏中,对科举考试中出现的舞弊现象进行了披露,并建议今后乡试、会试时都应该派御史加以纠察,严防弊端。康熙对他的奏疏进行了认真阅读,并批示道:部院大臣及九卿速议,先复所请,应从之。并一再称赞李先复的建议是“良策”。到了康熙39年(1700年)会试时,朝廷派出了满汉御史到考场监督。这一年,也就没发生过科场弊案。
康熙43年(公元1704年),李先复升为从三品的大理寺少卿(相当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这时,麻烦降临了。
出任大理寺少卿不久,李先复给事中王原上奏弹劾吏部郎中陈汝弼,说他收取道员黄钟的贿赂。李先复参与了该案的审理,他听了王原的陈述后认为,陈汝弼有罪,应判死罪绞刑。陈不服判决,上疏康熙叫冤。康熙下令议政大臣及九卿确核。结果原来的供词、证词“全属虚言”。在陈汝弼无罪释放恢复原职后,李先复也受到了连降三级的处分。
在李先复65岁的时候,一项艰巨的使命降临到他头上。逐渐强大起来的蒙古准噶尔汗国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开始不断侵扰边疆。康熙54年(1715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兵袭击新疆哈密北境五寨。看到其气焰嚣张,康熙派十四子胤禵统领大军,分路进剿,保卫疆土。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督理军粮的任务落到了李先复身上。
年过花甲的他,在两年多时间里,往返新疆6次,共向前线运送米粮35000担(175万公斤),有力地保障了大军的需要。康熙56年(1717年)底,李先复完成任务后回到京师,康熙皇帝问他此次督粮的感受,他答复道:我从来没有到过高原和口外,开始感到有些畏难。但往返六次以后,觉得还是容易的事。在我的眼中,荒凉的口外,到处也有水草。康熙听后感慨地对大臣说,李先复是汉人,从新疆阿尔泰归来,气色甚好。这看来,边关上的水土,也容易行走啊!
叁
古稀再上台阶 主动请辞回四川
康熙59年(公元1720年),年愈古稀的李先复被擢升为六部之一的工部尚书,成为大清国第三个举人出身的一品大员。
关心百姓疾苦,一直是李先复为官的准则。他担任兵部侍郎多年,对抚恤阵亡士兵、发放抚恤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然后向雍正上了一折。在折中他指出,原来绿旗兵饷,省上是布政使、督粮道监放,而在州府县则由正印官监放,这中间多有虚冒克扣的现象。同时,有些官员也从中勒索渔利,这有违皇上“恤兵安民”的教诲。因此他建议,在抚恤金发放中,“在省则令提镇出结,在州府县由守土之参将、游击将军出结,并授权提督、镇总兵予以稽查”。雍正二年(1724年)正月廿七日,雍正朱批“吏、户、兵会议具奏,其事已谕部矣”。由此可见,雍正帝完全同意李先复的意见。
1724年7月,74岁的李先复主动向雍正帝请求辞职,回到家乡南部县定居。在家乡的日子里,李先复用俸禄在县城建起了多处供人纳凉的亭台楼阁。同时,他还主持恢复了一些风景名胜,并亲自为《南部县志》撰写序文,深得乡人拥戴。
公元1728年,享年78岁的李先复走完了人生的旅程。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曹县宇光工艺品有限公司通过跨境电商实现日销售额10万美元 转战亚马逊,储物架成了“香饽饽”
□本报记者蒋鑫王兆锋本报通讯员郭登奎一块木板配上两条铁片、几颗螺丝,经过简单拼装后,一个储物架就组装完成...
曹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