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精至自无疑 记菏泽文史学者徐子红

菏泽日报 2020-07-24 10:06 大字

徐子红查阅资料(资料片)

曹县原史志办编审徐子红先生今年75岁了,他退而不休,仍然埋首历史典籍,考证菏泽历史,矢志揭示菏泽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之谜。他已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语言文学、历史方志、地理民俗等学科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还在筹划举办几场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公布个人研究成果,以达成学界共识。他所做的论述以及观点,给菏泽乃至山东史学界带来的影响可谓是非常深远的。

徐子红先生并不是史学研究科班出身,他完全是靠着个人热爱加自学成才,才有如此成就。对于现代的青年人来说,他的经历也是非常励志的。

他自幼爱好文史,喜欢独立思考,上初中时,就敢于给报社投稿,1963年,他考入县一中,成为校刊主编。高中三年,每星期他都从图书馆借阅十几本书,文科成绩总是全年级第一。1966年,正当他准备参加高考时,“文革”开始,他只好回乡务农。为了谋生,他当过伐木工人、业务员、司务长等,还曾经遭受过不公待遇,但这都没有让他屈服,他依然一心扑在史学研究上。

1987年,他因深厚的史学功底调入县志办从事史志工作,这让他的所学有了用武之地。他先后在省语言学会发表语言学论文十几篇,参编了《山东方言词典》(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不小成绩。他经常利用星期天骑车考察县内及周边古遗址,自费到河南省数地查找资料,拜访学者,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结识了全国各地许多学者,打下了深厚的研究基础。

徐子红先生治学严谨,他每考证一事,都力求资料齐备,言之有物,论据翔实,没有把握绝不轻易发表。通过研究,他发表方志论文十几篇,学术成果丰硕,新观点时常被省内外学者抄录征引,成为史志系统的佼佼者。本世纪初,他承担了省社科规划“十一五”历史学科重点项目——“商都亳研究”,结项后,获评省史志办重大科研成果奖,得到全国十几位著名历史考古学者高度评价。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成立后,他担任了副会长,和会长潘建荣先生一起,循着历史典籍中的记载,对菏泽的堌堆文化以及上古遗存进行实地探访和考证,厘清辨明了许多菏泽的上古历史脉络,在极大程度上还原了菏泽的历史文化面貌,在菏泽的历史文化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2008年,徐先生退休后,还继续从事研究和文字审校工作,点校了康熙版《曹县志》,编写了曹县历史人物传记等书籍。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主攻了最难懂的一门学问——甲骨卜辞研究。不但弄懂了卜辞所记鲁西南许多古地(国)名的本义,还解决了十几个历史学科的重大疑难课题。

徐先生近几年已在地名刊物上发出论文多篇,纠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之误,被广泛转载、征引,从未有人质疑他的新说。他新解的字如宋、曹、楚、齐、鲁、华、夏、汉、冀、亳、周、商、豳、蜀、武、国、涂(山)、荷(泽)等,在史学界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他进一步以甲骨卜辞地名释义为基础,写出了《黄帝蚩尤涿鹿战地在巨野》《周人源自山东嘉祥》等文章,轰动一时,山大董治安、山师大安作璋等史学界大家都认为“立论公允”。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考证菏泽历史的征途上,徐子红先生依然在不断耕耘,还在菏泽培养了不少热爱历史的年轻后辈,不厌其烦地指点和解答历史疑难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说:“菏泽人当知菏泽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菏泽历史上的灿烂文化,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是我的不懈追求,这也是我考证历史的最大意义。”

通讯员 张长国

新闻推荐

乡村环境好了 村民心情美了 曹县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本报讯(通讯员陈付明记者臧宾)日前,记者来到曹县韩集镇郑庄村采访,看到今年73岁的郑子明正拿着铁锹铲除道路边的杂草。郑子明...

曹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