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潮流”的“秋裤村”
批发市场的布料,大多来自大型服装厂的下脚料
在李美的家庭工坊内,村民正在制作秋裤。村民正在批量分割布料
本版照片均由新时报记者薛冬 见习记者王乐涛 摄
“千山万水总是情,不穿秋裤真不行。”寒冬将至,只有穿上秋裤的人,才有勇气面对深夜和清晨。
姚家坡村,这个村名远不如“秋裤村”的名气大。随着天气逐渐变冷,泰安的这个村子再一次“火”起来,这份“火”不是因为“双十一”助燃,也不是因为销售量增加而升温,更多是缘于它只走线下销售的“反潮流”选择。村支部委员张宪刚说,实在记不清到底来了多少拨媒体采访了。
秋裤村的“产业链”
11月6日,新时报记者实地探访泰安姚家坡村。
早上9点,村里的布料批发市场一片忙碌,牛油果绿、荧光绿、焦糖色……但凡能想到的近两年的流行色,在这都能看到,五颜六色的布成吨地堆在一起,用手一拍飞起一阵尘土。在大城市,这些流行色备受潮人追捧,而在姚家坡村,这些色的布料和灰色、黑色、大红、大绿、大蓝以及印着各种碎花的布料一样,要被做成秋衣秋裤、绒衣绒裤、内衣内裤。
姚家坡村位于泰山脚下,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做秋裤,如今村里有近两百户人家在做与秋裤有关的生意,村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秋裤产业链,有了自己的销售生态环境。在村里走一圈,记者发现这里有针织行业协会、布料批发市场、缝纫电机修理点、饭店及早餐店……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员3千余人。
姚家坡村的布料批发市场,是曾经的村小学。后来附近几个村的小学合并办学后,学校就空了出来。2007年,村里决定利用学校里的空教室,成立针织协会和布料批发采购市场。
王运成在市场卖布,生意在村里数一数二,一年的时间他要在江浙沪待200多天,“看布买布,然后跟着拉布的车回村,布卖完了就再回南方买布。”进入秋季之后,每天至少有两辆装载五十吨布料卡车进村报到。这些布料都是按吨出售,根据面料的品质,每吨价格从八九千到上万元的都有。“都是大厂子用剩下的布料,都是好布。”
当天,村民郑秀娥从王运成那里买下两吨布料,这些布料她需要用五菱宏光面包车搬运六次。她的家庭作坊,一天可以用掉一整车的布料。记者询问是否可以去她家采访,她摇了摇头,“忙着呢。”说着,从地上拿起一卷布料,扔向车厢。站在一旁的村民起哄,“她怕露富!”
姚家坡村在网上被称为“秋裤村”,生产的秋裤批发价在3元-30元之间,在秋裤的中低市场里极具竞争力。用张宪刚的话说,在中国每200个人就有一个人穿他们村生产的秋裤,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无法考究。又有报道称,现在姚家坡村一年可以生产秋裤5000余万条,年产值1.6亿。
塞进秋裤的“时尚认知”
“把秋衣秋裤都穿上,是对降温起码的尊重,而且秋衣要塞在秋裤里,秋裤要塞在袜子里。”20岁的姚家坡姑娘孙烨撸起自己的裤腿,“穿的是俺家自己做的秋裤。”记者看了看,灰色的。和她一样,姚家坡人几乎都穿秋裤。“不穿不冷吗?裤腿钻风。”张宪刚反问记者。
远在济南的20岁大学生王蓝羽不仅不穿秋裤,远远看过去还像没穿裤子,藏在短裙下的那叫“光腿神器”,也就是加厚的肉色丝袜,“秋裤是我奶奶才穿的,连我妈都不穿。你想想,在一个正式场合,秋裤扎在袜子里露出来尴不尴尬?”
记者随机问了20个人,穿秋裤的人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女性有更多的可替代产品,比如打底裤。”54岁的贾玉梅在济南老东门购物商场卖内衣12年,她说:“现在年轻人不爱穿秋裤,可能是松松垮垮显得胖,再就是花色,大红大绿的他们看不上。”虽然自己卖秋裤,但自己的儿子已经好多年不穿秋裤。
为了“好看”不穿秋裤,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最后的倔强。但同样有不少人说,不穿确实因为“不冷”。
和编织袋一样,秋裤已经在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就在今年9月初,天猫携手三枪、太平鸟、日着等中国品牌登上2020春夏纽约时装周,其中三枪开发的一系列中国“秋裤”首次亮相国际T台。“冬天纽约那么冷,这样的秋裤哪里可以买到?”“(秋裤)简直是冬天的救星,为什么只有中国有这样的发明?”看完秀后,外国友人在ins上发出了一系列灵魂拷问。
知乎上有人总结了“7款当红秋裤大比拼”,没有提到“秋裤村”,也不会有“秋裤村”的“产品”。张烨说,不管别人穿不穿,反正每年天一冷,自己就会很自觉地套上秋裤,不用“老妈”的呼唤和叮嘱。
秋裤村的“节奏”
“这质量,连淘宝都上不了吧,可能是微商或者集市上。”穿戴时髦的李美是生产大户,已经做了16年的秋裤。不久前,省内的电视媒体来到村里,她作为代表接受采访,这段内容还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了。在她的一间“工厂”里,近十个熟练工忙活着。
即将到来的双十一对生产销售有影响吗?李美说:“有一点,但不大。”村里真正给淘宝店供货的人并不多。张宪刚的回答则是:“没有。一年四季同样的节奏,春夏生产的秋裤也是为秋冬做储备,剩不下货。”就像李美说的,村里生产的都是中低端货,最后要流向乡下的大集,或者中低端的商超和批发市场,需求很大。“之所以生意不断,那是因为圈里人知道我们这儿的货便宜。”
11月10日18:15,记者在淘宝上搜索“秋裤”,最贵的一套为一款羊绒抽带修身秋裤,一共两个颜色,米白和深灰,原价4200元,双十一狂欢价1680元,券后价1480元。按原价来看,这在“秋裤村”能买近一吨的布料,当然质量不能算好。
从淘宝上搜索“泰安 秋裤”,提示“相关的宝贝太少了”。同样是生产“服装”,菏泽市曹县的丁楼村已经凭借生产“演出服”成为“中国淘宝第一村”。李美告诉记者,也有人以几块钱的价格从他们那进货,回去简单包装,摆到电商平台上卖19块9包邮,依然赚得盆满钵满。
记者问李美,现在村子里的秋裤生产,跟16年前有什么不同?“原来的缝纫机是脚踩的,做工慢,一天就几十件,现在是高速智能型缝纫机,一个工人一天能做200多件,甚至有300多件。”她停顿了片刻说道。
时间的流逝、工业的变革、潮流的变迁,好像都没给“秋裤村”带来多大的变化。他们中的大多数,仍旧在从事最朴素的秋裤生产,便宜的一条几块钱,质量好些的二三十元,量大才有得赚。“也想着尝试过电商,但大家都习惯了这种生产方式。”张宪刚说。
但张宪刚不是那个“习惯”守旧的人,他开始给厂家代加工牛仔裤,虽然产量小,但挣的钱却差不多。村里的一些生产大户也已经开始发展纺织、染布、裁制、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但只是少数。
低端需求依旧在,市场依旧很大,又是一年双十一,“秋裤村”依旧保持着现有的生产模式,也继续着自己的节奏。(新时报记者谢苗苗 薛冬 见习记者王乐涛)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静轩)10月19日,曹县警方历经四十多个日夜,跨越数千公里全力追捕,远赴中缅边境押解部督12年命案逃犯邵某洋凯旋。...
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