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佩璋:为传统漆艺寻求新的生命活力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杨佩璋,1977年出生于曹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般)、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创作项目、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天然漆精加工技术提升”项目,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传统漆工艺与现代化学漆的应用有何不同?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对杨佩璋进行了采访。
国家支援传统工艺发展
“我原本学的是油画,本科报专业时选的漆艺。最初对这个专业不了解,也想过转专业。但后来经过逐渐了解,我发现漆艺可以兼具绘画和设计,最后留了下来。”杨佩璋说,从少年时学习美术到后来的每个重要阶段,当他面临选择举棋不定时,身边都有亦师亦友的长辈给他提供帮助。
经过系统地学习,他在漆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杨佩璋介绍说,前些年,漆艺在国内的发展状况不景气,90年代初,许多国营工艺美术厂倒闭,相关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是按照纯艺术的路线培养的,大家很难找到与社会对接的出口,就业、发展都很困难。
“近几年,国家提出了传统工业振兴的方针,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援传统工艺发展。从业者的发展比过去好很多,传统工艺品在市场上的需求增多,一些大师的作品也能卖到很高的价格。国家帮助传统工艺走出了萧条时期,迎来了新的春天。”杨佩璋说,除了国家的支援,令他欣慰的是,现在大众对漆艺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他的两幅作品近期在家乡参展,一个是古琴,一个是器物。“古琴在制作过程中,应用了传统的木工艺与漆工艺;另一件器物为荷花瓣造型的果盘,底部为树根造型,整体设计呈现花瓣在水面流动的状态,该器物使用了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夹纻工艺。”杨佩璋说。
探索漆艺发展新道路
“漆艺在山东省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从业人数也比其他省份少。一是产出漆料的树在山东很少,二是漆产出的工艺复杂,不如现代化学漆生产方便,已经很少有人用这种天然老漆了。但福建漆树相对多,从清朝中期保留下来的工艺较完善,行业能成规模,从业者也比北方多。发展条件比我们好一些。”据杨佩璋介绍,山东省在历史上也曾有许多漆艺作品留存下来,天然老漆更能经受自然环境的腐蚀,在庄子时代属于战略物资。
杨佩璋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担了非遗传承人的研培计划,其中就包括漆艺发展。他个人也承担了国家在湖北荆州建设的传统工艺工作站,为漆艺发展探索有效途径。
对于传统漆工艺的振兴,杨佩璋认为,要以材料工艺研究为基础,发挥材料本身的特色,以生活器用为主体,以艺术设计为灵魂,不仅让其以实用性深入大众生活,又给使用者以审美感受。
对于漆工艺的持续发展,杨佩璋认为,目前,可以尝试以漆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途径,通过漆器修复保护、漆文化传播推广、科学技术应用、民族品牌培育等多种手段,推动行业发展,达到传统漆工艺的振兴。
新闻推荐
“这一天终究会来,但真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这是“三假”罪犯王某被解回再审移交时说的一句话。电话传“警情”8...
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