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林业产业兴旺村庄生态宜居 绿色产业释放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大众报 2019-09-09 13:47 大字

用好林业资源发展林业产业,是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潜力所在。

初秋时节,开车穿行菏泽,一路上只见林水相依、鸟语花香、田园村舍……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正在眼前展开。地处鲁西南平原的菏泽市,曾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泛区和风沙灾害区,一段时期内林木稀少、生态恶化。长期以来,菏泽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强化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保护,建成了以农田林网、大型骨干林带为主体框架的完备林业生态体系。1988年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全国第四个平原绿化达标地区。

植树使菏泽土地沙化盐碱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昔日飞沙地变成了山东省最大的粮仓和木产品加工基地。据介绍,2018年,菏泽市林地面积达210.6万亩,林木蓄积量2028万立方米,2019年将再造林35万亩。目前,单县浮岗镇、定陶区杜堂镇、曹县邵庄镇3个乡镇被省自然资源厅授予“山东省森林乡镇”,牡丹区小留镇前王楼村、定陶区滨河街道办事处堌堆刘村、曹县朱洪庙乡李庄寨村等35个村居获“山东省森林村居”称号。

昔日飞沙地

今成粮仓果园

菏泽地处黄泛冲积平原,历史上曾是沙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单县早在2007年被列入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也是菏泽防沙治沙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单县共营造防风固沙林16.58万亩,治理沙化土地23.7万亩。同时为了优化林业产业结构,鼓励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林,还建立起优质苹果、梨、桃和杨树丰产林生产基地,沙区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8月15日,在位于黄河故道的单县浮岗镇马庄村的千亩苹果基地,只见苹果挂满枝头,长势喜人。“去年开始坐果,今年预计收益能达20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丰忠建说。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沙地。

“既要防沙治沙,让村庄美起来,还得让村民富起来。”丰忠建说。四年来,这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因为种满了果树,尘土刮不起来了。果园用工优先雇用村里的贫困户,每人每天可收入50元,去年年底还给贫困户每人分红700多元,再加上流转土地的租金,原来收入很低的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将来进入盛果期后,保守估计果园一年收入不低于600万元,到时候村民的收益会越来越高。”丰忠建说。

春天赏花,秋季摘果,树下种养,在菏泽有很多这样的果树园区,形成了种植、养殖、文化、教育、旅游等融为一体的产业。“防沙治沙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沙区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单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单县已初步形成了以木材、果品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沙区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拓展了增收渠道。

“绿色资源”

聚集为大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前,菏泽林业以开展植树造林为主,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先,形成了大资源、小产业、低产值、微效益的低效林业。1998年菏泽市开始酝酿林业产业化,到2004年,菏泽林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桐木、杨木、杞条为主要原料的近3000家加工企业和上万个木材加工点。

2012年,菏泽荣获“牡丹之都”称号,牡丹种植面积达48.6万亩,占全国牡丹种植面积的60%。2015年,菏泽荣获“国家级出口林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木草柳出口量位居全省第二;2018年,菏泽林业产值达1560亿元。

林业产业是菏泽的优势产业,林产品是菏泽的主要特色出口产品,菏泽林业产业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全市林产加工企业达到4870家,木材年加工量2800万立方米,从业人员200万人,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及以上林业龙头企业34家,林产品出口企业275家,林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菏泽已形成了杨木板材、桐木制品、种苗花卉、木制工艺品、木制家具、草柳制品等六大出口集群,特别是木制工艺品、桐木拼板、杨木拼板、高密度板、桐木家具、草柳制品、牡丹种苗等10余个产品的出口单项排名全国前列。2018年曹县荣获“中国木艺之都”称号。曹县庄寨镇,20世纪80年代初期,桐木拼板及桐木家具出口量一度占到全国出口量的70%以上。

近些年来,菏泽紧抓新旧动能转换机遇,林木工业规模和档次不断提升,林产品加工异军突起,形成了以曹县庄寨为中心的桐木加工集群、以郓城黄安为中心的杨木加工集群、以曹县青菏街道办事处为中心的杞条加工集群,建成了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林业从资源变成大产业,绿水青山也就真变成了金山银山。

依托于木材加工的集聚发展,曹县已是全球最大的木制品跨境电商基地,成为全国三大千亿级林木产业园区之一,木器包装容器类产品占全国产品份额的41%。“林木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加工专业村106个,加工企业8600余家,林业产业规模以上企业389家,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5.6亿元。”曹县林业产业办公室主任徐从峰介绍说。2018年,曹县被国家林草局命名为“国家(曹县)家居产业示范园区”。

像曹县一样,近几年来,菏泽各地林产业都依托林业资源,在迅猛发展的道路上一路高歌。在创出林业发展新模式的同时,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2019年,菏泽市将特色经济林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今年春新建苹果、桃、梨、大樱桃等特色经济林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基地5.6万亩,新栽植成方连片经济林6万亩。

丰厚的林业资源和集聚发展的林业产业,又带火了菏泽的会展经济。第十六届中国林交会作为保留的3个国家级林业重点展会之一,将于9月19日至22日在新建成的中国林展馆举办,新展馆投资13亿元,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展示面积5万平方米,2000个国际标准展位,是往年的4倍。

“菏泽办好展会最大的优势是木材加工业,产值已达到1560亿元,周边临沂、徐州、郑州又都是巨大的木材加工和消费市场。今年林交会定位于打造国内最大的木材加工全产业链展会,由综合展转变为专业展,新展馆包括5个分馆,一个分馆是综合馆,集中展示全国林业产业最新成就。其他4个馆,按照木材加工产业链设置,有板材原辅材料馆、定制家居智能家居馆、家具木艺制品馆、林业机械馆。”菏泽市林业局局长曹格林说。中国林交会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林业展会,已在菏泽成功举办了15届,参展的林业企业、电商、贸易商、教育科研机构近8200家。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也是菏泽靓丽的城市名片,牡丹产业化走在全国前列。目前,菏泽牡丹种植农户达到6万余户,牡丹产业总产值达80亿元,产品远销美国、法国、荷兰、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牡丹出口量的80%以上。菏泽牡丹花会已举办28届。菏泽成为世界上牡丹种植面积最大、花色品种最全的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观赏基地,牡丹产业由观光旅游、文化创意向食品、化妆品、日化品、医药等多个领域延伸,走上了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综合利用之路。

菏泽“创森”

释放绿色发展新动能

“让森林走向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2017年6月,菏泽市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上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申请;同年9月,正式获得原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菏泽由此拉开了建设国家级森林城市的序幕。

人在林中走,车在画中行,推窗见绿,鸟语花香,这是何等美好的画卷。一时间,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成为广大市民的新时尚,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建设森林城市的热潮。曹格林介绍,两年来,菏泽市完成土地流转35.3万亩,新造林面积67万亩,新建完善公园绿地230处;成功创建山东省森林乡镇3个、山东省森林村居60个,成功创建菏泽市森林乡镇10个、菏泽市森林村居120个。

8月14日,一走进成武县汶上集镇万亩楸树林内,顿感凉风徐徐而来。放眼望去,只见树叶茂密,横竖成行,林下种满了辣椒、油用牡丹等作物。省级森林村居、生态村——洪楼村就坐落在林中,村居与森林融为一体,让人感觉犹如徜徉在一个美丽的生态公园。汶上集镇镇长宋涛说:“楸树是一种优质硬木材,树干笔直,有‘北方红木’之称,可作观赏树、行道树,也可做船、家具等,4年能长到12厘米粗,一棵能卖1000多元,效益是杨树的5倍多。”

为促进林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美丽乡村,汶上集镇政府积极开展森林乡镇、森林村居创建,协助企业流转了周边万亩土地种植楸树,林下则充分利用种上经济作物,并修建了3公里楸树观光路线。“楸树是当地共建、共享的绿色财富,镇里将把楸树作为主导产业,在两三年内,由现在的1万亩发展到3万亩,打造全国楸树种植第一镇。”宋涛说。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还给更多的农民带来了挣钱的机会。“农村有了产业,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宋涛说,通过“创森”,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栽植苗木,林间再套种油用牡丹、蔬菜、中药材等,使得乡村有了绿色产业。土地流转后,村民有租金收入,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即可外出务工,也可在家门口的合作社干活挣钱,还可低价从合作社返租倒包赚取更多收益。

而这只是全市各地开展创森示范基地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菏泽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成了杨树、牡丹、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四大资源基地,并围绕基地建设,探索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加工等多种复合林业发展新模式。“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总抓手,菏泽市积极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创新实践了大户造林、股份造林、集体造林、企业造林、农户造林等5种造林绿化模式,市县两级财政补贴5.6亿元,引入社会资本51亿元,新型经营主体造林面积超过了全市造林总面积的80%。”曹格林说。

新闻推荐

救人英雄尹起贺今魂归故里母亲哭红双眼等儿回家:我支持他 我不怨他 我理解他

晁桂银(右)难以接受儿子牺牲的消息,坐在床上思念儿子。本版照片均由新时报记者王汗冰摄晁桂银拿出与儿子(中)的合影8...

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