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直击离新型冠状病毒最近的人 没有时间想自己的安危本报首席记者 童永胜 文/图
黄丽华和同事牙伟民穿好二道防护服,准备进实验室。
2月1日下午2时30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外,天气寒冷,行人稀少,街上空旷而又冷清。中心实验楼二楼检验科,55岁的黄丽华正在全身“武装”自己,穿上两套防护服。手脚麻利的她,“裹完”自己也整整用了12分钟。
黄丽华在春节前后没有休过一天假,每天一头扎在病毒实验室的她,目标只有一个——争分夺秒、准确地完成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作为河池市唯一一家具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的单位,全市所有的样本都送到这里检测,以判断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这个全市病毒检测“一锤定音”的实验室,全室只有6人。从1月21日起接到第一份标本到现在,全室已完成117份标本的检验工作,包括已经确诊的6例病例的检测。
1月22日9时许,实验室收到宜州区和东兰县送来的可疑病例标本,黄丽华马上进入实验室检测,6个小时过去,检验结果出来,宜州区送来的病例标本核酸检测呈阳性。
按照规定,首例阳性样本要送到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当天晚上,样本连夜送往南宁,1月24日凌晨,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发布通报,河池市首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确诊。准确及时的检测,为全市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赢得了时间。
首例病例确诊,也意味着全市防控疫情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随着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增多,实验室压力陡增,检验组6人放弃春节休假,分组24小时轮流值班。“1月30日那天,我们收到了30份送检标本,分几次进行检测,从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9点才做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科长唐保晖说。
“实验室的同志,离新型冠状病毒最近,明知病毒凶险,传染性强,接到任务后,全室所有人主动请战,和时间赛跑,没有人想到自己的安危。”唐保晖告诉记者。
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今年56岁的唐保晖和黄丽华是一对夫妻。55岁的黄丽华去年7月可以退休,回家抱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但是拥有副高职称的她却选择留了下来。此次疫情蔓延,夫妻俩同上战场,日夜奋战在检验一线。
新型冠状病毒每次检验过程包括灭活、核酸提取、加检测试剂、PCR仪上扩增等,其中病毒核酸提取直接面对病毒,观察病毒像看书一样近,这一步也是最危险的,要在专门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里提取。一次检验下来,要花4个小时到6个小时。
记者在现场看到,检验人员全副武装,实验室是全密闭的。因为工作危险系数高,实验室所有排出去的空气都经过过滤,对安全防护级别要求也非常高,按照三级防护进行,要戴N95口罩,穿两套防护服。穿着厚厚的衣服在封闭的环境里工作几个小时,面临着病毒感染的风险,对人的体力和毅力是极大的挑战。
“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大冷天流汗不停,每次出来,鼻梁上都留下深深的印子,头晕目眩,不想吃饭,只想睡觉。”黄丽华说,自己年龄大,不能跟年轻人比,但咬咬牙,也要坚持下来。
“在肆虐的病毒面前,我不上谁上!”今年43岁的韦麒曾于2015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天峨县六排镇龙坪村当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一线鏖战将近4年。此次疫情爆发,韦麒主动请缨,从办公室重回实验室。“这场战斗和脱贫攻坚一样,同样艰苦卓绝,需要我们抛开一切,付出全部!”韦麒说。
今年27岁的黄丽姿年前就请好公休假,回到都安老家陪自己年迈的父母。接到疫情通知后,她马上赶回单位,刚下车就直接上实验室。面对着人人谈之色变的病毒,黄丽姿却丝毫没有害怕:“能为守护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出一份力,我感到这个年过得最充实!”
每天的工作虽然很累,但当天检测的标本没有阳性时,他们都会欢呼雀跃,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如果有阳性标本,他们会很难过,比身体上的疲惫更加煎熬。
“今天检测了9例,没有发现阳性病例,河池已经连续两天没有新增病例了,这是好事!”2月1日晚上10点半,唐保晖高兴地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本报河池讯(记者/廖庆凌)1月18日,河池市“关爱退役军人、助力脱贫攻坚”迎春联欢晚会在宜州区举行,晚会上,河池市退役军人综合...
宜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