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 能力提升途径□ 李 敏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理念明确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景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同时,也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一大重要任务。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农村中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存在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例如普通话不标准,口齿不清,内容表达不清晰、不流畅,语言表达让对方听起来费力甚至不明其所言等。
农村中学生之所以存在口语交际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成长环境的影响,在广大农村,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交流,一般都使用本地的方言;二是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村家庭都认为学好讲好普通话的意义并不大,普通话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因此,要提高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做到对症下药。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一、加大推广普及普通话重要性的宣传,让广大农村学生和家长充分地认识到讲好学好普通话在他们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在宣传方式上,可以充分利用精准脱贫中扶智的相关政策,对农村人口有意识地进行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学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针对家长进行普通话的推广。通过培训等形式,尽量让家长们学会讲普通话,从而在家庭中营造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氛围。
第二、在校园内营造全方位的普通话交流氛围。无论哪种语言,要掌握它,氛围非常重要。正是基于这种原因,为了让学生学好英语,许多学校都设立有英语角。在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上,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除了课堂之外,可以在校园内设立专门的普通话交流小园地。
同时,学校的老师要养成使用普通话的良好习惯。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业余生活中,都以普通话作为专门的语言,体现老师的以身作则。另外,学校要有常规性的措施,提高学生学普通话讲普通话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什么都有干劲。例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演讲比赛、朗读竞赛、讲故事比赛等,让学生在参加活动中,提高普通话的运用能力。
第三、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景的交流,养成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习惯。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成立各种文艺小团队,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自行编排一些带有戏剧性的情景小剧。剧中可以设置父母、邻居、朋友等角色,让学生在他们日常生活亲身经历的场景中,使用普通话与周边的人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敢说、会说普通话的习惯。
当然,对于一个从出生之后就接受方言交流的农村中学生来说,要全面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有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再坚持,以时间换能力。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提高农村中学生口语交流能力的真正目的。
(作者单位:宜州区德胜中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冯敏桂实习生覃美玲摄影报道)3月31日上午,在第12个世界自闭症日来临之际,一场以“消除误区倡导全纳”为主题的自...
宜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