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一小建立刘三姐文化艺术传承培训基地,扛起传承大旗 传唱“刘三姐歌谣”的摇篮本报记者 高东风 通讯员 林秋妮 覃慧 文/图
宜州区第一小学教师黄妮葵在向学生们传授刘三姐歌谣。
该校教师在辅导学生表演刘三姐歌谣的舞蹈动作。
12月20日,宜州区第一小学的梁芳静、王悦欣怡、张舒焱、贲心仪4名同学一起来到音乐教室,商量创作和演唱有关科普活动进校园的歌谣。经过一番讨论后,不久,一首歌谣创作完成了。“清晨喜鹊叫喳喳,今有贵客到我家,送来科普进校园,温暖师生心坎窝。”4位孩子充满童稚的声音在校园上空回荡着。
“宜州是块风流地,人爱唱歌鸟爱啼;如今广西成歌海,三姐山歌数第一。”这是一首在宜州区家喻户晓、广泛传唱的刘三姐歌谣。当地群众逢年过节,婚嫁、寿诞、庆典无不以歌为乐,以歌传情,以歌铭志。随着刘三姐歌谣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传唱刘三姐歌谣已成为宜州区第一小学校园文化独具特色的亮点。
宜州区第一小学校长石秋香说,把刘三姐歌谣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从2007年起,该校成为宜州区刘三姐文化艺术传承培训基地,为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成立了教师山歌队和学生山歌队。举行活动或有客人到学校时,山歌队都身穿民族盛装,唱响迎客、送客的歌谣。如今,学校师生共同自编自创山歌几千首,并整理为校本教材《一小山歌集》,成为传承刘三姐歌谣文化的摇篮。
2003年起,宜州一小开设以传唱山歌和传授宜州民族风情、民族特色为主的“地方课程”,该课程成为学校刘三姐歌谣传承的主要阵地。
2016年,宜州一小建起了120米的文化走廊,不仅将地方名人、名胜古迹、民俗风情、民间传说等以浮雕的形式上墙,还将孩子们的民族手工作品悬挂在文化走廊上方,让地方民族文化浸润校园。
此外,宜州一小还将主要教学楼书山楼打造为地方民族文化传承楼。楼道布置有地方民族文化、地方民俗风情、地方民族特色的图文介绍;在每个楼层教室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山歌刻在教室门口的墙壁上,其中一楼以养成教育山歌为主,二楼以环保山歌为主,三楼以科技山歌为主,四楼以励志山歌为主,树立起“歌海校园”金招牌。
黄妮葵是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也是学校开展传承刘三姐歌谣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她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普及和推广刘三姐文化,为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对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喜爱,这是我工作的动力。学生在学山歌唱山歌的同时,也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并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她说。
新闻推荐
男子打砸银行被警方带走 疑似患有精神疾病,已被控制并送医治疗
今报南宁讯(记者陆旺)12月12日下午3时40分,一男子拿着石头等重物进入河池市宜州区一银行网点,打砸银行柜台窗口。当地警方回...
宜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