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近悦远来”人才乐土□ 翟红玲

河池日报 2018-12-06 11:50 大字

宜州区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着力优化聚才、引才、用才模式,着力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环境,以政治生态好、经济生态优、自然生态美,吸纳大批高层次人才到宜州创新创业。目前,该区人才总量13190人,其中党政人才511人、专业技术人才8086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30人,为建设幸福新宜州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构建聚才“强磁场”。一是创优政策聚才。出台《宜州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将人才政策与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无缝对接,形成政策联动效应。实行一才一策,让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年均增长20%。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构建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二是创优服务聚才。建立四班领导与拔尖人才结对帮扶制度,推行“月访季联年问”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联系、关爱、帮扶。建立人才台账,记录高层次人才基本信息和服务需求。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常态化宣传人才政策和优秀人才事迹,营造“宽容个性,宽容成败,让人才从容发挥”用人氛围。

创建引才“新模式”。一是联姻“大院校”。通过与中央党校、华中师大等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专家教授针对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出谋划策。利用浙江大学对口支援河池学院项目,深化校地合作,辐射带动宜州向多元发展。借助中央来桂博士团到宜州开展桑蚕、甘蔗、花椒产业调研,争取清华大学博士生到宜州挂职,推动精品农业发展。引进各类学术高峰论坛落户宜州,吸引区内外专家共商发展大计。组织多批次企业高管、党政主要领导赴清华大学等学习培训,提升素质。二是打造“新高地”。紧盯产业方向、企业需求、项目难题,采取聘用、兼职、技术指导等形式,建设专业人才小高地,建成河池市级蔗糖、桑蚕龙头企业人才小高地2个,桑蚕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个,形成蔗糖综合利用、桑蚕茧丝绸、生物质化工等三大循环经济产业技术攻关人才梯队。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库、高端人才信息库,对外推介、双向对接。三是系统“捆绑式”。人才引进方式由“个体引进”转向“团队式引进”。如引进广西然泉在宜州设立全国首个构树院士工作站,聘请中国农业大学等11名专家教授组成科研团队,并与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合作,大力推广构树饲料养昭瑞黑猪新技术。

搭建用才“大舞台”。一是搭建前沿用才基地。推动人才“下乡进村入地”进驻产业前沿基地。通过“浙江大学研学提升、河池学院定向培养、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73家、培养家庭农场农民经纪人和技术人才1.5万人,示范带动45.6万户农户养蚕,占农村人口84.1%。桑园种植面积、鲜茧产量连续13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获“中国蚕桑之乡”称号。创新研发自动化上蔟等50多项技术专利在全国处于领先。二是搭建融合用才舞台。在工业园区搭建创业孵化平台,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创业实训等“一站式”服务,让人才领舞创新、领军创业。建成广西首家茧丝绸专业孵化器,引进在孵企业25家,申请专利40件,完成成果转化10项,其中9项成果落户宜州建厂创业,投资总额达5亿多元。用好高端人才资源库,推动广西广维化工建起全国首套生物质制聚乙烯醇(PVA)生产装置,全线打通生物质化工循环经济工艺路线。宜州列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向全国宣传推介,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三是搭建多元用才平台。推动旅游人才进驻旅游项目建设、景区经营、营销管理等领域,成功创建国家4A、3A级景区6家,星级农家乐28家,8个贫困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获“中国长寿之乡”“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等称号,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搭建电商创业平台,建成区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站312个,线上线下销售收入突破9000万元。通过基地实验、项目合作、校企联合等推进创业孵化基地试点建设,入孵企业49家,吸纳1500多名乡土人才回乡就业创业。

(作者系中共河池市宜州区委书记)

新闻推荐

钱包“下岗”了宜州区第一小学 四(3)班 莫雄凯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爷爷哼着老歌走在前面,我紧跟在后面,爷爷说要带我这个生活在城里的孙子逛逛乡村市场。...

宜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