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广西老太“隐居”广州野外14年,警方已帮她找到家属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张婆婆近日找到其家人,即将结束漂泊生活。 温建敏 摄
每天有成千上万辆汽车来往于广州长隆欢乐世界西侧的市广路,从路边的铁丝网朝外看,能看到一片未经开发的林地。马路的其中一段,铁丝网前盖上了一排白色铁皮围成的“墙”,中间开着一道细细的缝。驾车路过它只需几秒钟,但没有人留意山林中的一个小窝棚。
81岁的张婆婆在这里住了14年。这位总是驼着背的阿婆来自“刘三姐故乡”,唱得一口好听的山歌。
“从我记事起,这个老婆婆就住在这里,没人知道她从哪里来,不断有好心人给她送点吃的喝的”。二十多岁的钟村镇村民阿水说。
现在,在全国热心志愿者的帮助下,张婆婆14年漂泊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1“看不见的”路边木棚
一听说在钟村附近发现了位独居“野外”的老人,尚丙辉就急了。
他骑上那辆蓝色的小电驴,到超市里买了些面包、八宝粥、方便面,再回到工作室捎上两袋矿泉水、扛上一箱饼干,便往老人的住处赶去。
羊城晚报记者跟着尚丙辉和志愿者英子来到老人住处的时候,正是中午。尚推开那面铁皮,“哎哟,谁会发现这后面还住着人啊。”这位“广州好人”虽然已经帮助了很多流浪者回家,见过不少恶劣的环境,但看到这般场景,还是忍不住惊叹。
张婆婆在番禺野外的“蜗居”。 温建敏 摄
铁皮后另有一扇门,门上的紫色帘子早已泛黑,它只从中间往下挂,外人大可以一览无遗:一个用木头搭起来的棚子,四面都有“镂空”,上头铺着一层黑色塑料布。
尚丙辉朝木棚喊了几句,老人走出来,背驼得厉害,完全直不起腰,看人的时候要用力地把头向上抬。
见老人有些犹豫,尚丙辉赶紧说明来意:“阿婆,我们来送些东西给你吃,帮我们开开门。”说着他举起手上提的面包,耐心地反复了好几遍。
推开木门,可以看到一片向下的斜坡地。
左边是老人住的木棚,一般人进去必须躬着身子。不仔细看,你不会发现里面有一张铁架床,它被大捆的蛇皮袋、枕芯发黑的枕头、不锈钢饭碗、塑料扇子和老人零散的几件衣服和其他各种杂物淹没。床边的锅碗瓢盆、瓶瓶罐罐更是让人找不到落脚之处。老人在棚子门口用六块石头搭了个灶台,里头木柴上的火星隐隐地亮着,冒着微弱的烟。它每天只需燃烧一次,老人一天就吃一餐。
右边是一小片平坦的泥地,泥地周围是老人种的芋头、辣椒、芭蕉和木瓜。木瓜树有四五米高,上头的果实密密麻麻地挤成一团,仿佛轻轻碰一下树干,果实就会掉下来。植物旁是一方水沟,沟里放着一个塑料蓄水桶,积水已经泛绿。这些不知来自何年何月的雨水,是老人日复一日洗漱、饮用的来源。
尚丙辉帮阿婆开了一罐八宝粥,她大口大口地吃,顾不上说话。“慢点慢点,阿婆。”尚丙辉看了很是心疼。
2“隐居”山林十几年没生过病
阿婆操着一口桂柳口音,她说自己姓张,之后便不愿再说名字。
据阿婆自己介绍,她来自“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市,能唱一口好听的山歌。在和记者交谈时,阿婆连续唱了几首电影《刘三姐》里的山歌,确实唱得不错。
1992年,张婆婆跟着几车同乡人,从老家广西宜州的独山屯来到广州,后来辗转去了上海和杭州,最后又回到了广州。2003年,有人带她来到现在这个地方,她就自己搭起了木棚,靠捡破烂过活。最近因为腰痛得厉害,就“不捡了”,平时有住在附近的好心人会给她送点吃的穿的,她爱吃一种叫做“九里香”的大米。
她指了指身上的紫色短袖,“这是别人送的”,胸前的扣子扣得整整齐齐,黑色的七分裤和墨绿色的雨鞋也被她打理得干干净净。张婆婆的左手臂上绕了四根橡皮筋,她的头发长,便扎起了马尾,并用夹子夹好两鬓散落的发丝。行动虽然缓慢,但精气神还不错,也不需要人家帮,她说这十几年来,自己没有生过病。
尚丙辉和英子问阿婆家人在哪里,想送她回家,阿婆有点生气,摇了摇头。
阿婆的老伴走得早,女儿阿秋和阿英分别嫁去了柳州和桂林。“不想回,没有家了。”她去过两次女儿家,因为之前相处得不好,就不愿意回了。
对于这14年的独居生活,老人谈得很少,但个中艰辛,不言而喻。记者目睹老人打水的过程,从十米外的一个蓄水箱里取水,用于洗澡和饮用,她一步一步移着水桶,走一步歇一会儿,十米的距离,十多分钟才走了一半。
山林中到处是成群结队的蚊子,记者和志愿者没有多久,就被咬了一身的包。
志愿者英子说,在这种环境下,老人居然十几年没有生过大病,简直是奇迹。
3全国志愿者接力相助
晚上八点过后,广州城灯火通明,阿婆的“家”却匿在了夜幕里。
陈波一下班,就从荔湾区赶到钟村同尚丙辉和英子汇合,他是广西人,口音和张婆婆相近,沟通起来比较方便。他已经跟着尚丙辉做了三四年的志愿服务。
十八年来,尚丙辉一直在帮城市里的流浪者安置生活、寻找亲人。同时,他的志愿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2014年底,在天河区文明办的主导下,“尚丙辉关爱外来人员工作室”依托天河好人志愿服务队正式挂牌成立,由此来为更多有需求的人提供帮助。像英子和陈波这样自愿加入服务队的志愿者,现在共有一千多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分布在全国各地。
了解到老人的信息后,英子将信息整理成文,发布在“尚丙辉志愿服务总队”的头条号上,陈波打电话挨个联系广西老乡帮忙转发信息,尚丙辉将老人的情况转发到各个找人群里,以寻求更多的帮助。
多方扩散之后,一个名为“帮助老人寻找家人”的微信群成立,里面聚集了16位成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寻人志愿队。广西河池的志愿者温先生走访了老人的家乡独山屯,从村民口中了解到张婆婆改嫁过几次,回到老家也可能会居无定所。鉴于老人年纪大了,经过讨论之后,大家觉得当务之急是找到阿婆的子女。
由于信息还不够充分,广州的志愿者在一周内多次走访老人的住处,给老人送水送米,并进一步了解其儿女的情况。宜州的志愿者同时跟进,根据线索来寻找张婆婆的子女。
4 政府民间合力找到老人家属
广州市越秀区救助队队长胡占权也是这次“寻人微信群”中的一员。“说实话,在找人方面,我们没办法做到地毯式的。”流浪人员分布的范围广且分散,不易发现,这是官方方面遇到的困难。
志愿者英子介绍,在广州,民间救助组织有非常多,各个团队之间会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渠道互通消息。最早发布这次救助帖子的是一名叫做嘟嘟的志愿者,她在“让爱回家”团队里做志愿服务,“每天下班之后,我都会一边散步,一边看看附近有没有流浪的人。”
“民间志愿者对政府来说是很大的帮助。”胡占权说,志愿者发现了流浪人员后,会联系救助队,救助队会跟进为流浪人员提供吃住、返乡等服务。
根据我国在2003年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站只对流浪人员进行临时性社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胡占权表示,帮流浪人员找到亲人,送其返乡是最好的结局,但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遇到老人家七八十岁了,没有亲人,救助站是会为他提供应有的服务的。”
胡占权说,自己也加入了寻人志愿队伍,“上班的时候是救助队长,下了班就是救助义工。”
9月17日下午一点半,北山镇派出所的黄永栋联系上了阿婆的女婿,随后志愿者嘟嘟也接到老人家属的电话,表示会从广西过来接阿婆回家。
(原标题:《老人“隐居”广州野外14年 已找到家属》)
新闻推荐
宜州讯日前,2017年宜州区首届青少年轮滑邀请赛在宜州市民文化公园举行。据介绍,该赛事是第九届广西体育节系列活动之一,吸引了来自宜州、来宾、忻城、金城江、柳州等地的9支轮滑代表队100余名少儿选...
宜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