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汉初古城换新颜 三姐故里谱新篇 ——宜州撤市设区迎来改革发展全新时代

广西日报 2017-07-27 08:08 大字

覃湘敏 韦克文

开篇语

7月26日,宜州区正式挂牌成立。歌海宜州的改革发展迎来全新时代!

宜州撤市设区是河池市深化拓展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市政府由金城江搬迁至宜州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宜州发挥区位优势,扩大辐射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河池市核心竞争力。

1

历史沿革

宜州位于广西中部偏北,隶属于河池市。先秦时期,属百越之地,建置始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时名定周县。汉以后,县名迭易。三国、西晋名龙刚县,后又先后改为龙定县、龙水县。唐至宋设宜州,建制有500年历史。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为宜山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27日宜山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属庆远区,为庆远区公署所在地。1950年2月,庆远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专员公署,县属宜山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1965年7月,成立河池专区,宜山属河池专区。1971年广西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宜山县属河池地区。

199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市),属河池地区,所辖各乡镇不变。

2016年,国务院(国函〔2016〕190号)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河池市人民政府驻地由金城江区百旺路17号迁至宜州区中山大道6号。

2

经济发展

宜州辖9镇7乡,人口68万,面积3869平方公里,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地处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要塞,南距广西首府南宁320公里,东距工业重镇柳州120公里,西至河池市金城江区71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宜柳高速公路、黔桂铁路和323国道穿境而过,横贯东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宜州气候暖湿物产丰富,有丰富的林业、电力和矿产资源,是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广西重要糖料蔗生产基地。近年来,宜州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旅游提质发展、全面精准脱贫“三大攻坚战”,着力建设活力、宜居、文化、和谐、生态“五个宜州”,为建设幸福新宜州打下了坚实基础。逐步构建了桑蚕茧丝绸、生物质化工、甘蔗综合利用三大循环经济体系。白厂丝产量、茧丝加工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连续7年保持全区县域第一,荣获“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宜州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11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双高”糖料蔗基地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注册商标数均居河池首位。

3

社会发展

近年来,宜州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建设“活力宜州”。同时,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努力建设“生态宜州”。自治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和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全国重点镇、自治区“百镇示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加强城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乡村建设,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建成“歌海宜州”城市雕塑、滨江休闲带等城市景观,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安马乡木寨村等2个村、祥贝乡古文村罗村屯等4个屯被列入2016年度“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贡献奖名单,刘三姐镇小龙村入选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下枧河代表广西被列为全国首届“寻找最美家乡河”推荐河流;2016年,宜州建设棚改房1200套,建成公租房759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00户;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7.6%;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0.6%,职业教育中心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100%,高考本科上线率提高到61.4%。

4

文化旅游

宜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宜州是广西刘三姐歌谣和彩调的发源地,有着“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千古传颂。刘三姐歌谣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州彩调入选第六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彩调剧《刘三姐》、《龙女与汉鹏》20世纪50年代曾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作专场演出,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宜州壮族歌圩、婚俗和抬阁顶马、赛龙舟等民俗活动精彩纷呈,舞龙狮、狮子上刀山、过火海、火神乐等民间绝技令人叹为观止。宜州先后荣获“中华诗词之乡”、“广西书法之乡”等荣誉称号。

宜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大宋宰相、三元及第状元冯京故里,宜州政府所在地庆远镇历代均为州、郡、府、路、司、专署所在地,是广西历史上八大重镇之一。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明代惠帝朱允炆,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等历代帝王、名流雅士曾寓居此地。境内现存山谷祠、宋代铁城遗址、明惠帝云游宜山遗迹、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与部将唱和诗石刻以及全国最早发现的五百罗汉号碑等众多文物古迹。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曾西迁宜州办学,集聚了竺可桢、丰子恺、苏步青等文化名流,诞生了浙江大学“求是”校训和校歌,从而成为浙江大学师生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宜州紧紧围绕“三姐故里·歌海宜州”主题,努力打造“一座会唱歌的城市”,通过抓品牌提内涵、抓服务提质量、抓环境提力度等举措,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宜州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最佳养生度假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等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宜州各族人民必将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建设更加美丽幸福的家园,拥抱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新闻推荐

2017年脱贫“摘帽” 北山镇对标“绣花”下功夫

本报讯自通川区发起2017年脱贫摘帽总攻势以来,北山镇紧盯4个省定贫困村和退出291户1017人脱贫的目标,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对标“绣花”下功夫,用精准措施、过细工作,集合攻坚力量。攻...

宜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