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我们一起并肩作战□ 覃艳芬

河池日报 2020-05-12 06:05 大字

今年1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河池市人民医院全院职工奋勇前行,共同抗疫。我作为一名护士,肩上的责任让我主动加入抗疫医疗战队。

此时,家中父亲因冠心病发作,在我工作的医院心血管内科做心脏支架手术。此刻,我本该陪伴在父亲的身边照顾他,但因特殊时期,我必须前往抗“疫”战场。每次看着父亲年迈的脸庞,我总是心怀愧疚,满脸忧愁。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纠结与不安。一天,父亲带着慈祥的笑容说:“孩子,我支持你的选择。不必担心我,我会照顾好自己。”父亲的一席话,让我充满感激。我深情地给了父亲一个拥抱。我一定会带着父亲给予我的力量,战胜疫情,早日凯旋,回家好好孝顺父亲。

2月16日晚,因为武汉情势危急,医护人员紧缺,医院紧急招募志愿者,组建援鄂医疗队。我再次请缨支援武汉抗“疫”最前线。

出征前夕,医院后勤工作人员为我们援鄂队员筹备防护物资,在医院奔走、忙碌。“我要把最好的都给你们,你们必须平安回来!”后勤科长覃美凤说。因为怕我们到那边会冻着、饿着,护长韦春琳还不停联系已在武汉前线的朋友,让朋友准备一些必需物品。她说要为我们做好一切防护措施,让我们能够安心抗疫。手机的信息不停闪烁着,科主任、同事、朋友都在不停叮嘱,“家里不用担心,我们会照顾好。你们做好自身防护,一定要平安归来!”

2月19日举行简单的出征仪式。我们告别朝夕相处的同事,奔赴前线。我们抵达武汉,前往酒店的路上,看到冬天寒风中的空旷景物,不禁泪流满面。“武汉,别怕!我们来了,一起并肩作战。”我坚定地说。

“战疫”过程很艰险。我们接到通知:我所在的医院12名援鄂队员对接的是武汉市中心医院。这里距离华南海鲜市场比较近。我们接受严格的培训考核,时刻准备等候指令开展工作。每天,我们小组成员都会互相帮忙穿戴防护物品,检查合格后,才进入隔离病区。但是,在隔离病区的工作艰辛程度远超我的想象,厚重的防护服下步履蹒跚,满是水雾的护目镜早已模糊我的视线,厚厚的双层手套下动作略显笨拙,过紧的护目镜与N95口罩压得我脸部生疼,上班期间不吃不喝、不拉不撒,因为担心浪费防护服而强忍着饥渴和疲惫。连续多个小时的高负荷工作,正在挑战我们的生理极限。但看到身边正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我们坚守“战疫”到最后一刻。

由于病毒极强的传染性,很多患者都只身在医院隔离,没有亲人朋友陪伴,也不能探视,容易产生焦虑和孤独感。为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让他们配合治疗,我们每天与他们聊天,拉家常,时常为他们加油打气。患者也感受到我们的专业、关爱与付出,安心地住院接受治疗,还主动写感谢信,让我为护理职业感到骄傲!

“芬同志,45床奶奶想你了!”同行的战友笑嘻嘻与我开玩笑。只要呼叫铃一响,我便加快步伐。她是一位85岁伴有老年痴呆的患者,常常忘记按时服药、吃饭,平日里需要旁人照顾。所以,我每天都会到病房叮嘱老奶奶按时吃药。看着她吃完饭,我才安心离开。平时只要有空,我会去找老奶奶聊天,聊家乡,聊开心的事。每次看到她笑呵呵的样子,我内心充满愉悦。每当我要进入病房进行消毒及治疗时,奶奶总跟在身后念叨着“姑娘,停下休息吧。”“姑娘,谢谢你。”“我要记住你的名字。”奶奶的眼里充满慈祥和关心。她虽然记性不好,但时刻记得叮嘱让我别太辛苦。“她像我自己奶奶一样,老年痴呆好几年,即使忘记好多事,但从未改变对孙女的疼爱。”想到这,我顿时鼻子一酸。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疫情早日散去,让患者们能够早日与家人团圆,一起坐在饭桌上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笑着聊聊日常生活,感受家的温馨。

“战疫”的过程很艰辛,也很温暖。激烈的战“疫”下,不仅有义无反顾冲锋上阵的“逆行者”,还有着无数平凡的身影在后方坚守。武汉727路公交司机不顾风险,坚守岗位,轮换班次准时接送我们上下班;宜尚酒店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在下班时送来热汤,让身处异乡的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还有当地政府部门及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和生活用品;家人、朋友、同事不停发信息叮嘱我注意安全……

乌云遮不住阳光,阴霾终究会散去。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迎来春暖花开、万家祥和!

(作者为河池市人民医院脊椎关节骨病外科护士、广西第六批援鄂医疗队员)

新闻推荐

开通“半月一案”专栏 河池抓实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

本报讯为发挥案件的教育意义,用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身边人,推进惩戒与教育相结合,今年以来,河池市纪委监委创新开通“半月一案...

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河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