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考验全社会的智慧与耐心罗力玮

河池日报 2019-02-25 08:48 大字

据媒体报道,2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提出,从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之一便是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即便在河池这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运转繁忙的垃圾车也已经让许多人“心生愧疚”——去年就曾有读者投书《河池日报》评论版,呼吁“垃圾分类需要投入更多力量”,也反映了“垃圾围城”之下的一种危机意识。

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的前提就是实现垃圾妥善分类。有媒体报道过,广州市为了处理居民生活垃圾而投入巨资,兴建了数个垃圾焚烧厂,并对垃圾焚烧厂实行财政补贴。然而,因为垃圾分类做得很不充分,导致垃圾“混着烧”,产生了大量难以处理的废渣,严重影响了垃圾焚烧处理的效果。

因此,面对每天产生的海量垃圾,“投入更多力量”最终一定会等同于“需要全民参与”,毕竟,指望更多的“垃圾分类员”来为城市居民的“垃圾不分类”赎罪是不现实的。生活垃圾必须在其产生的源头进行分类,这是垃圾处理问题上具有普世性的经验。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今年就要全面启动,人们真的对此做好准备了吗?恐怕还没有。比如说,现在金城江城区的垃圾桶分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然而,大多数人很难说清的是,在金城江目前的垃圾处理条件下,什么垃圾可回收,什么垃圾不可回收。

换言之,垃圾分类最重要的第一个步骤其实是在居民脑子里完成的,“脑子里的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后续步骤的大前提。垃圾其实很复杂,要对垃圾进行科学的分类可以说是一门需要公众认真学习的功课。瑞士的垃圾分类堪称典范,当地居民领到的垃圾分类手册就厚达一百多页。而在我国,率先推行垃圾分类的地区也大多把“分类教育”“分类宣传”摆在重要位置,不但拍摄播放教学视频,还推动垃圾分类“进课堂”以实现“小手拉大手”,这些无疑都是后续跟进地区可以效仿的宝贵经验。

垃圾围城是城市问题、社会问题,更是社会公众的“个人问题”:居民制造了垃圾,最终也有义务为实现垃圾的妥善处理尽自己的力量。解铃仍需系铃人,如何把问题的制造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考验着社会的智慧和耐心。

新闻推荐

贫困户安稳住新房本报记者 龙招江 通讯员 韦福珍

2月15日,在贫困户韦秀陆新房的客厅里,墙上红色大纸写着《感谢中国共产党》的诗,特别显眼。圆了安居梦的韦秀陆一家,用朴素的...

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河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