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河中看见的“绿色河池”本报首席记者 童永胜
龙江河沿岸的休闲广场。
12月8日7时,金城江龙江河畔,53岁的渔民韦理大驾一叶轻舟,缓缓驶向岸边。大半夜辛劳,韦理大的运气不错,捕了30多斤河鱼。船一靠岸,韦理大的鱼便被早在岸上等待的鱼贩子一抢而空。
冬天的清晨,天气很冷,江水静静的,似乎停滞不动,河面飘着一层薄雾,许久才缓缓散去。江南东路旁,鱼贩子已大声吆喝:“龙江河鱼,鲶鱼一斤40元,鲤鱼一斤25元……”
对于很多上了年纪,像韦理大一样土生土长的“老金”来说,龙江河鱼是童年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美味。那时候没有工业的污染,天空总是很蓝,龙江的水流得很慢,白鹭常在河上飞,河里鱼虾成群。赤脚在水中站一会,小鱼小虾不时轻轻“咬”人一口。
韦理大自小在龙江河边长大,初中毕业后,便早早成了一个渔民。他习惯了昼伏夜作的生活,一张白皙的脸,被江风吹成了古铜色。那时候他捕获的河鱼,有多少酒店要多少,收入还算可以。韦理大曾以为,自己会守着这条河流过一辈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平静的龙江河不平静了,一些企业乱排滥放,龙江河上时常飘着白色的泡沫。后来,市民们一谈起龙江河鱼,便脸色大变。韦理大的鱼再也卖不出去。2006年,同其他渔民一样,韦理大把自己的渔船抬上岸,奔波于广东、浙江等地,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2012年1月,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远在浙江打工的韦理大从电视上看到了这条新闻。那时正碰上春节,他没有回家过年,却在内心深处默默为这条家乡的河流祝福。
而在千里之外的河池,全市上下痛定思痛,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决心,刮骨疗伤,剜肉去疴,果断关掉96家有色金属企业。多年来以有色金属为主要经济支撑的河池,经济发展一下子跌到谷底,甚至一度出现了负增长。
“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能再干杀鸡取卵、焚林而猎,以牺牲环境获取一时发展的蠢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这一核心命题,坚决破除河池发展的“心中之贼”,执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全市上下形成了绿色发展的共同理念。
近年来,河池先后投入25亿元,加强对大任产业园、南丹工业园和环江工业园区路网、电网及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节约型、环保型、高科技型企业喷薄而出,南方公司首先成为河池百亿元企业,是国内环保水平最高、综合效益上佳的冶炼企业之一。就连最挑剔的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河池的绿色发展也赞叹不已。
这些年,河池开启了多元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精心谋划实施“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让生态红利泽披每一位群众。得益于生态优势和长寿之乡的金字招牌,河池的旅游业异军突起,今年前10月,全市游客接待量达2960万人次。
数字是枯燥的,也是跳跃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现在,河池森林覆盖率达69.74%;红水河、龙江河、刁江等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12%,空气优良率同比提升比率全区第一,PM2.5浓度下降速率全区第一,绿色崛起正成为现实。
记忆中的酸雨、“白头山”,就让它们随风而去吧!现在的河池市民,多了几份幸福的“烦恼”:林木茂盛,鸟儿越来越多,清晨的鸟鸣声不时会把还在熟睡的你叫醒;萌哒哒的猴子,会悄悄地光临你的房子,赖着不走,毫无违和感……
而命运多舛的龙江河,又恢复了它的美丽。两岸垂钓的人,越来越多,曾经销声匿迹的渔船,又成排出现;烟波江上,渔舟唱晚,秋水长天,共此一色。徜徉在龙江河两岸的市民,越来越感受到龙江河的温度和风采。
2017年10月,已经“洗脚上岸”11年的韦理大,又悄悄回到龙江河,重新做起一名渔民。奔波异乡多年,在韦理大的内心深处,龙江河才是自己永远的故乡。
新闻推荐
何辛幸会见国开行广西分行行长梅世文一行 深化政银合作 加快河池发展
本报讯(记者韦剑平)12月7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辛幸会见到河池市调研的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行长梅世文一行,...
河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河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