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服务部的故事
作者:莫汉军
莫汉军,广西大学植物保护专业87级学生。
1987年,恢复高考的第十年,出生于河池一个贫困小镇的我考上了广西大学农学院,成为一名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
在老师教会我们基本的农作物病虫防治专业知识后,我和黄树生、黄海石、陈启东几个要好的同班同学合伙,大胆地在东校园灯光球场外围看台下的空间里围起一间门面,一家“植保服务部”开张了,为专程来农学院咨询各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农民、农技人员答疑解惑,分析病虫害原因,找出防治办法,帮助他们联系购买学院农药厂或农资公司的各种农药。这一系列服务都会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当时我们把这叫作勤工俭学,按现在时髦的说法,这是大学生创业。
1989年初夏的一个周日,我和同学在服务部里值班,一名满脸焦虑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到服务部。他告诉我,他是刚从农校中专毕业被分配到县里一个乡镇农技站的技术员,最近不断接到农户反映栽种的水稻发病并遭到虫害,但尝试了好几种农药都无法解决问题。他把手里拎着的编织袋打开给我看,里面是几株即将挂穗的水稻,我和同学将水稻取出观察,初步判断为患了稻瘟病并受到三化螟虫的影响,这种情况十分少见,一时间我们也想不出解决方案。
我暗示同学先把他稳住,自己带着水稻样本骑着自行车去“搬救兵”。我直奔教专业课的张老师、赖老师的办公室求助,在老师的指点下得出了综合防治的方案,又去了解了所需农药、杀虫剂的批发价格,最后回到服务部现学现卖地来了一轮“专业分析”,并带年轻的技术员买齐了药品,办理了托运。
送走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客户,“耶!”我和同学大声欢呼起来。解决这个难题,我们赚取了服务部开张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100元,相当于当时我两个月的生活费用。一个月后,我们还收到了这位技术员寄来的感谢信,告诉我们农户的问题已经顺利解决,这一下,我们收获的是满满的成就感。
这样的大学实践,为我毕业后走上创业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闻推荐
2天内送达250多份 案件卷宗材料 金城江法院破解“送达难”问题
本报讯(记者沈应佳通讯员伍春艳朱胤丞)“您好,这是您的开庭传票和应诉材料,请签收。”日前,金城江区人民法院送达工作小组的干...
河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河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