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数”未必“多余”□ 千 帆

河池日报 2018-10-15 08:48 大字

“又来一条玻璃栈道”。

近期关注河池各大小媒体的人,恐怕都会感受到这一点:“玻璃栈道”已经成了河池的热词,从报纸电视到本地自媒体乃至微信朋友圈,不是某地玻璃栈道开业就是某人在玻璃栈道上“悬空自拍”。媒体能在一定程度反映现实,河池境内建了不止一条玻璃栈道,这不假。

但是媒体报道注定要突出现实的某些侧面,这也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现实。比如在玻璃栈道的报道上,媒体通常会将“玻璃栈道”提炼到标题上,在手机上如果不把标题的链接点开,“事实”就止于“玻璃栈道”。这样一来,很多事实就被忽略了,比如南丹的玻璃栈道下面还有丹炉山景区,东兰的玻璃栈道下面则是红水河第一湾,罗城的玻璃栈道其实是棉花天坑景区的一部分。

只要不做“透过标题看世界”的“标题党”,而是全面看事实,便不应该得出“玻璃栈道一个样”甚至“一条万岁,多一条浪费”的结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俯瞰棉花天坑和眺望红水河第一湾,当然是不一样的体验,而玻璃栈道则为游人提供了无死角的观察视角,这也是很有意义的——即便身处高层建筑,望得到远方,但脚下一定只看得见地板或者窗台,只有地板透明才能看得见“脚下”是什么。在这个层面上,“淮南之橘”与“淮北之‘橘\’”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不可相互替代。

那么,会不会相互妨碍呢?如果把旅游客源的争夺看做“彼之所失即我之所得”的零和博弈,“道”多“客”少的局面的可能出现。然而中国旅游市场这块蛋糕是如此之大,而且还在不断加大,各地旅游景点尽可以“闷声发大财”“他好我也好”,大可不必挂念“三百公里外又有一条玻璃栈道”,只需要把眼前的游客伺候好。

退一万步说,即便玻璃栈道这一“细分市场”饱和了,各地的玻璃栈道依然有重新定位以求生存的空间。通过进行差异化的包装和定位,合理整合资源,突出自身特色,把“玻璃栈道”这一略显笼统的概念转化为“水景栈道”“山景栈道”等等,看似“同样透明”的玻璃栈道依然可以吸引到不同的目标客户,从而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甚至发展。

河池的玻璃栈道在数月间从“单车道”变为“多车道”,好事者固然可以讥之为“跟风有余,创新不足”。然而不该忽视的一点是,过去河池人逢山开路其实和现在河池人开发旅游景点修玻璃栈道一样,都是自身禀赋决定发展路径的产物。山路很长,然而从历史的角度上很难说哪一寸是多余的,眼前那几条玻璃栈道恐怕也该如此看待吧。

新闻推荐

河池农民工技能大赛 决出“十大状元”

日前,广西第五届农民工技能大赛河池市市级复赛在市技工学校落下帷幕,共决出美发师、电工、汽车维修工、砌筑工、钢筋工、中...

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河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