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传家宝 罗伏龙

河池日报 2018-06-29 02:23 大字

在我的书房里,收藏许许多多古今中外的经典,其中最让我珍视的莫过于《豫章罗氏族谱》这一本了。这是父亲留给我的最珍贵的一份遗产,是父亲的传家宝,我一直将它珍藏。

我祖籍原是江西新建县。明末清初之际,我们这一支族的祖公为了生计,带几个兄弟奔走江湖,漂泊到桂西河池大罗村来,后来又迁徙到凤山一个大石山区落户。当时,祖辈远离祖居故土,千里迢迢,艰苦跋涉,人穷路坎,行囊背的只是这本族谱和离亲背井的惆怅。这本用毛笔手抄竖排的族谱,封面早已发黄甚至有些微磨损,里边有个别字迹也已模糊,历经年代的久远可想而知。也不知经过了多少代,这本族谱才传到我父亲手中。所以,父亲视之为无价之宝而从来不轻易出示于外人。父亲读过几天私塾,略识文字,往往逢年过节祭祖之时,他就很慎重地拿出这本族谱当作家教的教材给我们兄弟姐妹授课。族谱的扉页上以特大的字体写有“耕读为本”“忠孝传家”这两句话。父亲的课就从这两句话开始。他说这是我们的“祖训”,即老祖宗教育我们后代的话。接着讲述我们这一支族人的来龙去脉,要我们不忘祖根,牢记先祖艰苦奋发开基创业的精神和为后代留下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恩德。强调一定要遵循“耕读为本”“忠孝传家”的祖训。他说,耕种很重要,否则,吃饭穿衣怎么来?但是不希望我们像他那样,一辈子在山旮旯里种玉米,要我们认真奋发读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走出山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知识改变命运”)。但是,不管是读书还是种地,都要在“勤”上下功夫。勤劳,种地才能丰收;勤奋,读书才能学到知识。我们略略领会他说的意思后,他又说,读书有文化而已还不行啊,还要“忠”和“孝”,这是我们的祖训家教,是传家宝,是做人的根本。我们问,忠孝是什么,他说,“忠”,就是做人要老实,做事要踏实,要爱家爱国,不干坏事。“孝”,就是对父母对师长要尊重讲礼貌,要听父母师长的教导,要懂得感恩,感谢父母和老师的养育栽培之恩。他的话我们虽半懂不懂,但见他那很慎重的样子,我们便“嗯嗯”应诺。他见我们听话,又翻开族谱中“家政撮要”一栏说,这里面讲的是家规礼仪。然后,他又逐条指点解释其中要义,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养良好的行为规范。他既有严格要求,又有正确引导。强调要我们懂得家规礼仪,以礼待人,并要求从小学起。记得我五六岁时,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杀鸡招待,让我跟客人同桌吃饭。席间,那位客人叔叔不断往我碗里夹鸡肉,我高兴得埋头大口猛吃。不一会儿,吃饱了肉菜,放碗起身欲走,立即被父亲拉住,说:“你这样不懂礼貌呀,叔叔总给你捡好吃的,你都不说一声谢谢,吃饱了也不讲一声,放碗就要走啦,这样像话吗?”说得我羞愧得面红耳赤,好尴尬地补说了“叔叔慢吃”后才得放行。父亲总是不失时机,让我们从小就按族谱中“家政撮要”里的要求来践行礼仪的行为。因此,在父亲的不断教育下,“耕读为本”“忠孝传家”的祖训,在我们兄弟姐妹幼小的心灵中就扎下了根。

我七岁时,父亲怀着“耕读为本”的理念,把我送进村上的小学读书。我牢记父亲强调的一个“勤”字,认真听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成绩优异,获得许多奖状。父亲为此高兴极了,说:“你取得好成绩,是老师的辛劳啊,千万不能忘记老师,你要懂得报恩,感谢老师的教导,继续努力,取得更好成绩,才不给老师丢脸。”

记得,有几天晚上,父亲发现我没做语文作业,以为我偷懒就质问我,我告诉他语文老师打球扭伤了脚没能上课,正在养伤。父亲为此很挂心老师的伤情,他懂得一些民间的药方,就上山去抓些草药回来,叫我拿去给老师敷伤口。每天让我带一包,连续一个多星期,天天如此。老师的伤好了,非常感激我。其实,这都是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是要培养我有尊敬老师的感恩之情,同时又要考验我有没有执著的孝心。六年小学很快毕业了,在毕业班的家长座谈会上,班主任说我学科成绩优秀,还特别赞扬我有孝顺父母尊敬老师的孝心。回到家我高兴地对父亲说:“老爸,忠孝我算合格毕业了吧?”父亲说:“勤奋和忠孝,没有期限,只有不停前行,才能永远传家呀。”

确实,父亲时刻不忘“忠孝传家”的“祖训”并努力践行。

听母亲说,我刚出生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紧急关头,当时国家要修“河田(田阳至河池)”公路,以便连接大西南通道运输抗战物资。我们村的村长认为父亲识得几个字,就指定要我父亲带领家乡的民工到巴马凤凰工地修路。母亲为此愁眉不展,父亲看出母亲的焦虑,就安慰她说:“孩子刚出生,感情上我也舍不得离家外出。但修路是公家(国家)大事,是为了打日本鬼子。鬼子现在已打到都安一带了,到我们家门口来了,我们能容忍吗?村里家家都有人去,我好意思待在家吗?这也同上前线一样啊,军令如山,义不容辞呀。把日本鬼赶跑了,我们日子才得安宁。你在家好好照顾孩子,早晚有什么,有奶奶阿婶她们帮忙的。我们上工地,很快就回来。”父亲毅然带领村民上了工地,用他的行动践行了一个“忠”字。他是地道的山里农民,讲不出多少大道理,但在日常生活的许多细节中,却以他的言行作出了勤奋、忠孝的榜样。每年清明节,他都要我们儿孙去扫墓祭祖,好在祖陵前给我们复习“族谱”,讲述先祖勤劳奋发艰苦创业的故事,讲族中忠孝的义举。我的堂哥罗潭龙在抗日危难关头毅然投笔从戎,在原国民党抗日部队31军188师564团3营7连任上尉连长,驻防镇南关(现友谊关)。1944年11月,他主动请缨上前线,参加桂柳大会战,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三天三夜,不幸壮烈牺牲。1988年国家民政部发证追认为革命烈士。父亲常说堂哥潭龙是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这样的死,无愧于父母养育之恩,他是遵循祖训“忠”“孝”的楷模,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族中的光荣。父亲的家教,话语平实,道理却深刻,启发我们懂得“忠”“孝”的大义。

良好的祖训,严格的家教家风,确实是造就后代的福音。在我们祖训“耕读为本”“忠孝传家”的熏陶下,我们兄弟姐妹个个牢记父亲一再强调的“勤”“忠”“孝”几个字,刻苦读书,都学有所成。1962年,是全国高考招生录取名额最少的一年,据说全国的录取名额只有9万多名。当年,东、巴、凤三县只在巴马设一个考场,考生600多人,结果只有两人得录取,我很幸运榜上有名,另一名是与我同班的侄儿,两人都被广西师院(现广西师大)录取。此事当时在家乡传为美谈,我们家被人们誉为“一门两状元”。大山里的农家子弟考上了大学,这在当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族中叔伯兄弟及亲戚朋友因此都非常高兴,齐声祝贺。离家上学那天,父亲徒步几十里山路,送我们到县城,临上车时,他一再叮咛:“你们离家远了,可不要忘记我们的族谱祖训啊,在学校,老师就是你们的父母,同学就是你们的兄弟姐妹,要孝敬老师,友爱同学,记得‘勤\’‘孝\’‘忠\’几个字啊!”父亲的“家训”,犹如前进的号角,激励我们迈步前行……

在人生的道路上,由于心中记住“祖训”及父亲的“家教”,使我养成了凡事必征求父母意见的“孝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被上级任命担任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校长,任职两三年后,我深感校长的工作实在繁重劳累,于是觉得没意思,就想调离,并已经联系好到区内某所大学任教。我将此事告诉父亲,他问我:“是上级组织要调你还是你自己想走?”我将内心的苦衷告诉他。他立即说:“呀,你这样做不合适吧?你嫌工作繁重劳累,要做好一件事,哪有不累的?不累,一定不勤,这不符合我们的家教家风啊!不是上级的意思,你自己走,就更不合适,这与我们祖训的‘忠\’‘孝\’更不合谱了。你现在不是小孩了,凡事都要思前想后,你读大学六年,全部享受助学金才能学成毕业的呀,就我们家庭那时贫困的状况,我在山里种几棵玉米根本无法送你上大学,有党照顾的恩情,你才有今天的这份饭吃啊!你应该安心搞好工作,把学校办好,才对得起党和国家的栽培。你要是辞职出走不干,人家怎么猜测说你呀,说你不胜任这份工作或什么的,那我也说不清楚,没脸见人。你可要记住我们的家风,忠孝传家啊……”父亲语重心长,我深感惭愧,无言以答。此后,我不再见异思迁,安心工作,学校面貌大为改观,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和表彰,授予我“广西优秀共产党员”“八桂名师”等荣誉称号。我想,我人生的亮丽,是党的阳光的照耀,是父亲牢记“祖训”进行家教的功德。

父亲在99岁那年春天离世归仙。弥留之际,他记得从枕头下抽出他一辈子珍藏的《豫章罗氏族谱》,说他只有这份“遗产”给我,希望我在这本族谱的基础上,编写一本“续集”……

父亲逝世多年,他留给我的这份“遗产”——《豫章罗氏族谱》,我一直将之当作难得的传家宝珍藏,而且,经常打开来仔细品读研究,深感“耕读”“忠孝”是炎黄子孙的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传承并发扬光大。也许是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父亲的“家教”启迪,我也读书成瘾,觉得勤读书,读好书,使人脱离低俗而精神充实,变得明智高雅。因此,读书,让我受益匪浅,觉得:勤奋,是一种修炼;忠孝,是一种美德;爱党爱国,孝顺父母,是一种天职;尊重师长,是一种伦常;尊重对手,是一种大度;尊重强者,是一种欣赏;尊重弱者,是一种慈善;尊重晚辈,是一种关爱;尊重同学朋友,是一种缘分;尊重家人,是一种幸福;尊重所有的人,是一种人格修养。这些“心得”,自然是对“勤奋”“忠孝”的感悟。这些感悟,自然是我父亲的“遗产”赐予我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将它作为传家宝永远珍藏。珍藏的同时,心中更觉得这本族谱的厚重。其实,族谱是一种民间的家族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珍珠。好的族谱,是教育子孙培养人才的家庭教科书,对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记取父亲的遗言,编写罗氏族谱的“续集”,续写“耕读为本”“忠孝传家”的新篇章。

新闻推荐

河池市一医院与宁波六医院合作开展公益活动 为贫困先天手足畸形患儿提供慈善医疗救助

宜州讯近日,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廖有章慈善基金会合作开展“章显爱心牵手工程”先天手足畸形矫正...

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河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