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致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特色产业、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变废为宝”推进绿色崛起 本报记者 张锐锐 杨天宇 通讯员 韦湘湘

河池日报 2021-12-23 08:25 大字

12月22日,南丹县八圩瑶族乡境内的丹泉酒业红高粱基地喜获丰收,开始收割。在机械作业下,一大片黄灿灿的高粱地里,只留下一排排整齐的高粱秸秆。“废弃物”高粱秸秆并未被抛弃,而是被送往附近的瑶乡牛循环产业核心示范区,“变废为宝”再次利用。

“以前,这片土地种植玉米等作物,一亩地一年最多有1000元的收益。”基地技术员张化文说,如今,一亩高粱地可以产400公斤高粱,收入近3000元,加上卖高粱秸秆又有收入,农民每年总收入翻了几倍。

“高粱秸秆通过加工利用,摇身一变成为瑶乡牛的美味饲料。”据瑶乡牛循环产业核心示范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示范区饲养有1万余头雪花牛。以前,每年需外调大量的草料回来养牛。如今,500亩红高粱基地每年种植两稻,可以产生1000亩的高粱秸秆,极大缓解了养牛饲料内供难题。

畜禽粪便乱排、化肥农药过量使用、资源粗放利用……过去,这些因素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今,示范区雪花牛吃高粱秸秆产生的大量粪便,经过加工处理再次变废为宝,成为南丹境内水果、油茶等产业亟须的天然绿色肥料。

“茶园内郁郁葱葱,跟我们的茶树‘不吃化肥吃牛屎’有很大关系。”南丹县天然富硒六龙茶产业现代化示范区工作人员打趣说,茶树施化肥有利有弊,而施由畜禽粪便加工而成的天然绿色肥料,则百利无一害。坚持以“生态、绿色、有机、特色”为发展方向,示范区生产的六龙茶叶产品先后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国家级绿色食品A级认证。示范区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目前,共有入社农户813户,带动23户脱贫户发展订单茶叶生产。在园区连续举办了三届“广西南丹六龙茶文化旅游节”,实现拓展产业效益、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多赢。

一根毫不起眼的高粱秸秆,摇身一变成为牛饲料;牛粪便又被加工制作成天然绿色肥料;天然绿色肥料为果、茶树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能”,推动特色产业、农旅融合发展。“吃干榨尽”上一环节的废弃物,“变废为宝”成为下一环节的好资源。这根秸秆最终完成了它的“循环之旅”,是河池致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缩影。

2014年以来,河池开始组织11个县(区)各创建一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截至目前,“一县一产业”的产业布局初具规模,主导产业涉及水稻、蔬菜、葡萄、火龙果等品种。11个示范区遵循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理念,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成立近20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6万余户农户摘穷帽奔振兴。

河池依托“公司+特色农业+农家乐”等模式,致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建一大批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点),让游客游览乡村美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民俗民风、田间劳作。通过农业与旅游结合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双赢。截至目前,全市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有9300多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43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近14亿元。

如今,河池生态循环农业强劲发展,逐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农业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其已成为河池市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推动力,让河池乡村振兴动力十足、未来可期。

新闻推荐

车河镇: “三轮驱动”助推经济“加速跑”

南丹讯今年以来,南丹县车河镇采取“支部驱动、产业推动、能人带动”三项措施,着力培育新的“增长极”,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加...

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