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变与境变本报记者 韦家珩 见习记者 潘剑 通讯员 苏宏流 文/图

河池日报 2020-08-15 06:03 大字

莫锦锐在检查航拍无人机。

8月12日下午,南丹的天空很蓝,老影友莫锦锐带着他的第四代照相器材——大疆“悟1”航拍无人机,又来到南丹体育场边航拍。

启动,上升,航拍无人机还没有飞到50米高度,他就发出感叹,“南丹县城变得更漂亮了,楼在绿树中,人在画中住。”随着手中遥控器传来拍摄的“咔—咔—”声,不到10分钟,南丹县城全景被收进了镜头里。

莫锦锐生于1963年,虽然是城里人,却也见过穷、吃过苦。“那时候,我家就住在城关镇拉仪屯,家家户户几乎都是瓦房。”他记忆深刻。

尽管如此,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父亲省吃俭用,在1985年购买了一台国产的海鸥牌照相机。

这是莫锦锐第一次接触照相机。

熏陶,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在那个购买胶卷都紧张的年代,莫锦锐节约零用钱,带着父亲的照相机到处走走,拍一些照片,然后学习做曝光箱,冲洗底片和照片。

1988年,莫锦锐跟随转业的父亲,从山西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调到南丹县八兴冶炼厂(后改为南丹南星集团)工作。

因为喜欢玩摄影,1994年,莫锦锐花3000多元买了一台尼康FM2胶片相机。

拥有了自己的照相机,莫锦锐除了给家人拍照,还经常拍摄一些风景照,有时间就爬到南丹县南字山公园的山顶,俯拍南丹县城区。

这一年,南丹县城区面积为2.3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

1998年,莫锦锐因公司倒闭而下岗,他便在县城开了一家照相馆——锐科摄影城,经营着照相的行当。

也是这一年,他买了第二台相机奥林巴斯数码相机,虽然只有100万像素,但在当时却是比较先进的机子。“它不费胶卷,随便拍。”

只要有时间,莫锦锐开始创作,花费更多时间来记录南丹的发展变化,拍南丹县城的朝阳或晚霞。“那时,南丹县因采矿业得到很大发展,县城的楼房逐渐增多,道路也多了,路上来来往往很多进口越野车,而路边的民宅也一排排建起来了,要拍完整个县城居民聚集区,大约需要拍5张照片。”

2005年开始,南丹县城建设步伐更加快了,那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场景。

这一年,南丹县城区面积为6.8平方公里,人口近7万人。

此后10年间,莫锦锐还购买了佳能20D专业半画幅照相机、佳能5D和索尼微单。

时间一转眼来到2015年,莫锦锐购买了大疆航拍无人机,这也是南丹县第一台。“我可以站在家门口拍南丹县城全景。”透过航拍无人机的遥控镜头,莫锦锐发现,南丹县城区相比15年前,面积大了两三倍。最明显的是城南外围的荒地开始修建锡都路,县工会大厦也起了地基。

多年来,南丹县城人气越来越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市容市貌焕然一新。2019年底,南丹县城区面积达到7.92平方公里,人口9.14万人。南丹县还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

莫锦锐一边操控无人机,一边发出感慨:“我的照相设备从胶卷相机到数码单反、航拍无人机的变化,一共有13台照相设备,见证了南丹县城30多年来的变迁——它更大了,更美丽了,更宜居了。这就是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景。”

新闻推荐

扶贫产业项目 建设如火如荼

8月4日,位于南丹县芒场镇幕麻村的广西三谋农牧公司年产10万头生猪养殖扶贫产业园项目工地上,100多名工人与水泥浇灌车、推...

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