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2亿元的农耕文化园落地南丹县芒场镇蛮降村,一期景观将于今年5月试营业。脱贫摘帽两年后,蛮降乡村振兴迈出了坚实步伐 蛮降村民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本报记者 龙 隆
春节临近,大山深处清冽寒冷,位于广西和贵州交界处的南丹县芒场镇蛮降村也不例外。隆冬的严寒一成不变,每年都在变的,是蛮降村一年比一年红火的好日子。
“终于在春节前扩建了一层,我们一家5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间了。”蛮降村村民陈朝敬乐呵呵地说。
“摘帽”前,陈朝敬是蛮降村脱贫难度最大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一个人抚养3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还要赡养长期患有慢性病的老母亲,生活的困难压得陈朝敬喘不过气来。上有老下有小,陈朝敬根本没法外出务工。
在脱贫攻坚的好政策下,孩子读书、母亲养老和慢性病治疗,都实现了兜底帮扶,这让陈朝敬稍微缓了一口气,抽出身到附近打零工。“在国家5A级景区贵州荔波小七孔景区当建设工,一天能赚150元,虽然不是每天都有活干,但也能攒下一点钱。”陈朝敬说,他最大的愿望是把房子建得更大一点。
陈朝敬家原来的房子,是2017年在脱贫攻坚政策帮扶下建起来的。同年,陈朝敬一家实现了脱贫摘帽。今年1月7日,房子扩建工程正式完工,加盖了一层,120平方米“升级”到240平方米,房间从2间变成6间,住宿条件大为改善。
“政策帮扶,解决了陈朝敬房子从无到有的问题,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房子从有到优。”蛮降村驻村“第一书记”韦忠敏说。
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同样发生在蛮降村全村515户2100多名群众身上。脱贫摘帽两年来,蛮降村成功实现了巩固提升目标。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这个黔桂交界的小山村,迈出了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2020年1月15日下午,记者在蛮降村下寨屯看到,近百米的悬崖上,十余名工人正在凿石开山,建设玻璃吊桥的桥墩。这座长270米、距离地面84米的玻璃吊桥,将横跨黔桂——桥的这一头在广西,那一头却在贵州的山上。
距离这座玻璃吊桥不到2公里的地方,就是荔波小七孔景区的西大门。常年络绎不绝的游客,让相邻而居的蛮降村村民心有触动:“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蛮降村位于小七孔河上游区域,拥有秀美的山水资源、独特的农耕文化,开发一个吸引游客从贵州‘走过来、留下来’的旅游项目,不仅可以敲开蛮降旅游产业的大门,还能让蛮降村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如何在脱贫攻坚中整体推进旅游开发,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群众可持续增收?2017年以来,南丹县芒场镇党委、政府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加强与贵州省荔波县沟通协商,谋划打造区域合作旅游大市场,共同推动大健康产业。
2019年1月,在南丹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蛮降村帮扶单位河池日报社、南丹县投资促进局的大力促进下,贵州宇徽农旅开发有限公司决定在蛮降村打造农耕文化园。
蛮降农耕文化园将利用蛮降深厚的农耕文化资源,融合特色跨省村落、千年古树文化、喀斯特地貌、河流资源等,打造民俗与农耕文化的体验区、旅游休闲度假区。项目规划面积3000多亩,按4A级景区规划建设,计划总投资2亿元以上。其中,一期工程投资2500万元,打造玻璃吊桥、蛮降花海等景观。
蛮降农耕文化园项目建设总指挥高森坡介绍,项目建设过程中,每天需要80名至100名农民工,根据工种的不同,每天的工资在80元到300元不等,“很多农民工都是蛮降村群众,将土地租赁给文化园项目的群众不在少数。”
租赁闲置土地有收入,出门就能有工做,蛮降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的愿望,正在慢慢变成现实。高森坡透露,蛮降农耕文化园一期景观预计于今年5月试营业。
“蛮降农耕文化园就是一个现实版的‘QQ农场’。”南丹县投资促进局局长覃园园说,该项目是以订制有机农业农产品为业态,集文化体验、订制有机农业示范、民俗风情体验、亲子娱乐、特色旅居为一体,“景区核心区以农耕体验式项目为主,周边村民可以实现就近就业。”
“房子建好了,春节过后,我也会到蛮降农耕文化园打工。”陈朝敬笑着说,以后不用跨省建设他乡,“我们也能在自家门口就业,好好地建设家乡。”
新闻推荐
南丹讯1月13日,在南丹县妇联的指导下,里湖瑶族乡妇联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朵努社区的“朵努手绣坊”成功举办了第一期...
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