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巴平米的千年足音□何正文

河池日报 2019-06-27 10:18 大字

题记:千百年来,稻作革命一波接着一波,而耕耘在世界最美洼地梯田的巴平人却心静如潭,若无旁骛,对古老的传统耕作文化一直坚持着、固守着。

在稻作文化的王国里,一粒米能入史存典的为数不多,而在桂西北偏僻的一隅——广西南丹,巴平米却赫然地载入大宋史册:元丰三年,南丹土司莫世忍携巴平米进京朝贡,百官品食后无不称奇,宋神宗也赞赏有加,遂颁布诏书,将巴平米钦定为南国贡品,并赐“南丹州印”,南丹土司州治终于确立。一粒米成就了一个州,一粒米将化外蛮邑归于正统,这在封建时代确实是一个奇迹。

然而,自宋元丰以来,巴平米这顶“贡品”的桂冠逐渐被历史尘封,鲜为人知。这辉煌后的失色并不意味着品质的蜕变,而是因为人们永无休止地为果腹而忙碌。

是金子总会发光,近十多年来,巴平人重新擦亮了“贡品”这块钦赐招牌,才使沉寂了几百年的巴平米熠熠生辉:先后获得农业部等权威部门授予“绿色食品认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国首批);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全国首批)有机生产加工双认证;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广西农业品牌(首批)香港STC优质“证”认证;2018年10月荣获中国十大好吃米饭,属于广西唯一的上榜品牌。此外,巴平米种植系统、巴平稻作梯田系统还双双入选首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目录”。在巴平这片土地上生产的“瑶家庄牌”、“土司府牌”富硒有机籼米和原生态“黑米茶”,已进入河池市各大超市并热销到两广其他城市。

巴平米之所以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热捧,得到业界专家的推崇和肯定,这主要缘于它的品质,这品质又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千年稻作文化的传承。

2009年,万亩巴平洼地梯田荣获中国名特优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后,这国字号标牌终于成了桂西北一张靓丽的农旅名片,游览观光者络绎不绝,每到播种插秧季节和成熟收割季节,全国各地画的、摄的、写的像候鸟一样到巴平蹲着、守着,总想把这里的田园风光印在脑里,装进兜里。与云南哈尼梯田和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并列的巴平万亩洼地梯田,被人们称为中国“三大梯田奇观”,夏季,一片片禾苗如绿浪碧波,迎风翻滚。秋季,沉甸甸的谷穗恰似层层铺地的黄金,炫耀着巴平人的殷实与富足。

巴平梯田三面环山,而每座山的半山腰都有无数个泉眼,一年四季,清凉甘爽的山泉从泉眼里涓涓流淌,不停地滋润着田园里的作物。在这几十里的范围内没有工厂,地下水通过泥沙的层层过滤才流到田里,把一株株禾苗滋养得颗粒饱满、叶茂根粗。

巴平的禾苗不仅得益于优质山泉的灌溉,还得益于奇特的土壤,每块稻田都是黄泥黏土,当地人称之为“大黄泥田”,田泥富含有机质及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地表耕层深厚,泥质如油,泥土通透性好,保水保质力强,土壤PH值在5.8—6.1之间,是优质稻米生长最为理想的土壤。

巴平最为优越的是地理环境和良好气候,每坝田坐落在海拔940米—1033米之间,昼夜温差大,即使是盛夏也必须白天持扇,晚上盖被。雨天,一派氤氲,晴天微暖微寒。清晨,稻田上露浓气霭,没有太阳的驱赶,那如絮的烟雾迟迟不肯散去。这种气候决定巴平米一年只种一造。一般水稻从生长到成熟只需110天,最多不超过130天,而巴平米则需要150—170天。稻作权威人士认定:凡是生长成熟期越长,其品质就越优良。因此,巴平历来被人们称誉为稻米生长的天堂。

许多吃过巴平米的人不一定知道,他们吃的不仅仅是一种味道,而是耕耘者一颗永不言弃的恒心,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

巴平人至今还一直沿袭着古老的耕作方式,谷种仍采用当地先人代代相传下来的原始品种,耕作靠犁耙,施肥用粪便,除草靠人工,杀虫不用农药。而在每块梯田上安装灭虫灯,每当夜幕降临,田野上繁星点点,把肆意的害虫都诱杀在灭虫灯里。巴平的村民还在稻田里建有鱼池和鸭池、鸭棚,形成稻、鱼、鸭共生的生态系统。鱼的活动可以促进禾苗的根须发育,鸭子可以吃掉稻田的杂草和根部的害虫,按摩疏松土壤,刺激水稻植株分蘖,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鱼鸭的排泄又可以为禾苗的成长补充营养。为了净化稻田水质,村民还在各个田块相互连通的渠道里种植狐尾草。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出来的米,不用炒作、包装和打造,比任何“有机”“绿色”标牌的产品都还地道。

有的人说巴平人傻,意思是其他地方很早就采用了新品种,实行现代耕作,亩产一般达八九百斤甚至过千斤,而巴平米亩产不足400斤。十多年来,巴平共种植“瑶家庄牌”“土司府牌”籼米和原生态“黑米茶”共5000亩,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000吨左右。

巴平人不追求高产的原因,主要是他们有着蒂固的祖宗情结和怀旧情结。不论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或是五六十岁的中年人甚至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对传统的耕作非常保守,从不言弃。许多人曾经问巴平人,你们用原始方式耕作既辛苦且产量又低,为什么还老是坚持?所有村民的回答几乎一致:我们喜欢这样做,因为种出来的米非常香,特别味道。

巴平人的回答并非言过其实,任何吃过巴平米的人无不为巴平米的味道而折服,巴平米不仅品相出众,而且色味俱佳,质地晶莹剔透,粒粒如脂,颗颗玑珠,蒸煮时满屋清香,揭锅后饭粒完整富有韧性,胶质浓厚,弹糯甘甜,光泽洁白,软而不粘,冷后不硬,不用菜佐足以撑腹。

在巴平这块美丽的洼地上还生产出一种米,名叫黑籼米,这种米与其他地区产出的黑米有着本质的区别,巴平人称之为“药米”“长寿米”“月子米”“补血米”,经过加工后制成“黑米茶”,可饮可食,药膳兼备。这种米作为药膳大约在南宋初年,传说在南宋绍兴年间,当时巴平有一户人家,家境贫寒,儿媳初产时,找不到鸡鸭鱼肉,只好用黑米煎茶煮粥来代替。儿媳一共生养了9个孩子,每次坐月都用黑米代替鱼肉,满月后脸色红润,劳作自如,而所生子女个个白白胖胖,体格健壮。为此,当地人便把黑米称为“补血米”和“月子米”。此后,凡是当地坐月子的产妇一般都要吃上七八斤甚至十多斤的黑米。巴平人不但女人坐月用黑米,而且老人气血不足,小孩厌食、夜尿、发育不良也用黑米。巴平黑米有很好的康养功效,在全国黑米比对中,巴平黑米茶所富含的原花青素首屈一指。每100克巴平黑米茶含原花青素517毫克,而广西中超有机黑米茶每100克含原花青素8.5毫克,陕西周大黑米茶每100克含原花青素62.4毫克,巴平黑米茶所含的原花青素高出其他省区同类十多倍甚至几十倍。原花青素的含量决定于它的康养功效,含量越高康养功效就越好。

原花青素又称“葡萄籽提取物”,具有调肝、养胃、美肤、补血、消脂等营养调理作用。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好的心脏保护剂,它可以清除人体细胞中脂溶性和水溶性自由基、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和三高。它还能减轻酒精对肝脏和胃的伤害,对奔波于宦海商途的人来说非常适宜。它还能通过恢复胶原蛋白活力,增加皮肤的润泽、光滑、弹性。原花青素对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肥胖)效果更佳。

原花青素的成分聚集于黑米的米衣中,黑米茶可饮可食,它的康养成分通过热水浸析出来。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营养流失,做到物尽其用,首先将黑米茶作为茶饮,每次浸泡时用90摄氏度以下的热水冲泡3—4泡,茶水比例为1∶10—1∶20,可反复冲泡,待色素减退后,把黑米倒出与白米同煮,制成养生粥和养生香米饭,养生粥黑白米配比为1∶2—1∶3,养生香米饭黑白米配比为1∶3—1∶5。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大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食药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康养理念,所有的名医圣手都主张治未病之病,把食物养生放在第一位。而作为康养食物的黑米茶具有调理功效,堪称养生健体的首选。南丹车河工业园区南方公司曾有一名女工,产后小腹隐痛,面部失色,皮肤蜡黄,她连续饮食了两个多月的巴平黑米茶,腹痛根除,蜡黄的皮肤恢复了红润,干枯的头发逐渐柔黑。还有两个县直机关干部为了应酬,常饮酒熬夜,导致虚汗淋漓,足重头轻,浑身乏力,平时饮食无味,见肉生腻,工作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经过连续食用半年的巴平黑米茶后,肝功能恢复正常,食饭香甜,精神倍增。

目前,巴平黑米茶很难满足康养群体的需求,在万亩梯田里只能选择200亩适宜的地块精心培育,而黑米茶产量极低,每亩产谷一直徘徊在300斤左右,脱壳后精选制成黑茶时还不到150斤,产量问题是巴平黑米茶难以突破的瓶颈,市面上往往出现一斤难求现象,因此,价钱偏高,引起一些消费者的诟病。

巴平人不但坚持固守着千年的稻作文化,同时也崇尚和演绎着与之相关的神秘祭祀文化,在他们的群体心底里,始终潜存着对天地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恩理念。巴平人每年在播种、插秧、秋收季节都要举行各种节庆活动。初春,当万象复苏、蛙声四起时,家家户户在浸种、播种的同时,还成群结队地到田间地头摘野菜、蒸艾巴、煮五色饭,并把威武的雄狮舞到田间地头,一群群天真活泼的童男童女伴随着铿锵的鼓点、踏着芬芳的泥土四处寻找蹦跳的蚂拐,三三两两把捉到的蚂拐装进木箱或竹筒里。每天用猪油点灯,焚香烧纸,把蚂拐供奉到春雨来临时。抢插时还举办“洗脚节”,当把所有的秧苗插完后,家家户户打豆腐、煮腊肉,将酒肉供到祖宗灵位前,示意秧苗已经插完,沾满脚腿的泥巴已经洗净,祈祷风调雨顺,禾苗茁壮,果实累累。当稻谷成熟开镰收割时,又举办“尝新节”,家家户户杀鸡宰鸭,祭天祭地,连续三日,虔诚至极。这三天里,老人张罗供品燃烛焚香,青年人采摘南瓜和柚子制成香座,把清香插到香座上,用丈许的竹竿托起,让香烟在天空缭绕,以此来报答上帝的恩赐。巴平“尝新节”的尝新其意思是吃新米饭。尝新时,当地人有个禁忌,就是把打来的新米加工煮成饭后,人不能先吃,首先要喂鸡喂狗。他们对古老的传说深信无疑,认为谷种是鸡从玉皇大帝的粮仓里偷来的,功大无比。狗是看家护田的,吃新米时也不能亏了它。喂完鸡狗后,他们还把米饭装进碗里、盆里供奉到村头寨尾的“土地庙”前,他们认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离不开山神的荫佑。在巴平附近田园里耸立着一大四小的土山,大的酷似母虎,小的酷似虎子。千百年来,巴平田园总是旱涝无忧,传说是虎山的神力所致。巴平人说,这一母四子的老虎,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地将粪便排入稻田里,每年只要禾苗下地,不用施肥,也能获得好收成。

在农耕文化和祭祀文化的交相辉映中,巴平还蘖生出一种奇特的文化即长寿文化。作为长寿市的河池,其他县、区也盛行长寿文化,但巴平的长寿文化却独树一帜,颇具特色。每年秋收过后,巴平许多农户,只要家有老人,都要给老人“补粮”。补粮一般使用刚收割进仓的新米,切忌陈年旧谷。补粮仪式前,年轻人扮成乞丐,背着布袋游村乞讨,每到一家就讨取一抓甚至几抓新米,讨得越多越吉利。若讨得白姓人家的米更好,寓意吃白家米活过一百岁。“补粮”时,必须请来道公师婆在神龛前焚香置案,用红、白、黄、绿、黑等五色纸剪成驴马贴到神龛下,预示老人从此驴(禄)马附身,健康长寿。年轻人要把讨来的米煮成熟饭,仪式结束后,要把煮熟的米饭盛到碗里毕恭毕敬递到老人的手里。巴平人对长寿的追求,对生命的膜拜也表现得非常奇特,凡是百岁老人逝世,孝家都写上红挽联、红讣告,把丧事当着喜事办。2014年从巴平下街101岁的缪奶逝世以来,已经连续出现了3张红讣告。在巴平人心中,百岁老人备受尊崇,敬若神灵,凡是有百岁老人逝世的人家都要备上足够的碗、碟、匙、筷,所有吃丧席的亲朋好友离席时统统把席上的餐具带走,目的是给家人带上健康、带上长寿与福气。

压题图为金色田野。周军摄

新闻推荐

玉林河池商会捐款 支持南丹救灾

本报讯(记者邹江)近日,玉林市河池商会积极向河池市南丹县洪涝灾区捐款,截至6月20日,共收到捐款近4万元。6月6日20时至7日凌晨,...

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