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建良:“醉卧”丹泉酒海三十年的“酒仙” 本报记者 高东风 通讯员 苏宏流 文/图

河池日报 2019-05-01 02:48 大字

丹泉酒文化展示厅。

广西工匠——覃建良

覃建良在向青年技术人员传授调酒技术。

覃建良(左1)在向人民日报记者李建文(右2)介绍“洞天酒海”藏酒洞发现过程。

丹泉酒文化展示大厅外貌。

丹泉酒业内的“中华酒道”。

覃建良打造的丹泉酒珍品。

在南丹县有这么一位能人,不仅把国家一级品酒师、国家一级酿酒师、国家白酒评委三项“桂冠”收入囊中,还是广西高技能人才、自治区劳动模范、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他就是广西丹泉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醉卧”丹泉酒海三十年的“酒仙”覃建良。

30年来,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科技攻关,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优化产品结构,抢占市场份额,研究、应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成为声名赫赫的“广西工匠”。

技术革新自设“六关”制好酒

1990年,弱不禁风的“书生”覃建良被派驻到南丹县国营酒厂就职。当时酿酒没有任何机械辅助生产,全靠手工。要把酒酿好,是件不容易的事。他很快适应工作,以学生的态度、工人的行动,扎根车间和实验室,在较短的时间掌握了白酒酿造工艺技术。

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他独具匠心地提出酿制一瓶好酒要把好原料关、工艺技术、贮存和勾兑关、品质控制、大曲质量、用水质量的“六关”,这些新的“技术命题”,促进了酿酒品质质的飞跃,使得丹泉酒品质上了新的台阶,一度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他的勤奋好学、不畏艰辛、敢于创新、勇于担当,1995年12月被任命为国营南丹县酒厂副厂长。

履新后,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酿酒工艺技术突破上。经过探索论证,他调整了生产工艺和配方,主导研发的“丹泉小锅米酒”因香醇甜美、口感丰满、质优价廉,一炮走红全广西,成为当时广西最受欢迎的白酒酒种。从南丹到河池、再到广西,“丹泉小锅米酒”家喻户晓。以他为技术核心的研发团队,共同研发提升了丹泉酱香型白酒品质,一度成为广西知名的酒种,产品广销北京、上海、陕西、河南、山东等地,获得“广西优质食品”“广西名牌”产品奖。

原南丹酒厂厂长黄现武赞誉道:“覃建良技术过硬、扎实肯干,尽心尽力搞技术研究与开发,是他让酒厂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潜心钻研打响“丹泉”大品牌

2003年7月,南丹县对国营南丹县酒厂进行改制,成立广西丹泉酒业有限公司,县委、县政府考虑到企业发展的实际困难和覃建良掌握酿造高品质丹泉酒的技术核心,便让他作为党建指导员(兼副总经理)去支持企业发展,既当“五员”(企业组织建设的指导员、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企业依法经营的监督员、企业和员工利益的维护员、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联络员)又当“三手”(生产技术能手、经营管理能手、市场策划能手)。

他到任的第一天,就以“广西第一,全国十强”为发展目标,把将丹泉酒业创办成“规模适当,层次更高,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持续发展”的白酒企业为己任。在他主持建设的厂区形成了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生产格局,集现代化科技与传统工艺相融合的生产工艺技术,打造生产、旅游、工业体验为一体的丹泉工业园,也因此被评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在产品研制上,覃建良发挥自己的专长,以市场为导向,以研发适销对路的酱香型、浓香型、米香型、清香型白酒为方向,开展食品加工、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白酒工艺、白酒勾兑、白酒检验、白酒分析等技术研究,形成一条特色鲜明的“酱、浓、米”香型高端白酒研制方案,并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微机勾兑和白酒健康成分研究及有益酿酒微生物的提纯等技术,不断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

到丹泉酒业任职以来,覃建良开展课题攻关38项,他主持的《高档酱香型丹泉酒的研制》科技课题,通过了自治区科技厅的成果鉴定,该成果在区内属首创,达到同类技术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广西区内高档白酒的空白。课题“形成酱香型风格质量的关键工艺是‘四高两长,一大一多’”及“大曲用量与酱香型酒产品质量、风格的关系”论点的提出,成为同行企业技术借鉴;主持研制的“丹泉洞之尊品”“丹泉15年恒温洞藏”“丹泉洞之妙品”等10余款新产品,成为广西白酒市场新的亮点,其中,丹泉15年陈酿被评为“中国名酒典型酒”。主持《酿酒微生物复壮及发酵特性研究》和《微生物生态制曲工艺研究》两个课题的研究,通过了自治区工信委的验收,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广西领先水平。同时,《酿酒微生物复壮及发酵特性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在他的推动下,公司管理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HACCP体系认证,丹泉酒通过优质酒认证。丹泉牌产品被评定为“中国名酒”,“丹泉”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科技创新

南国丹城筑匠心

在覃建良的主持下,丹泉酒业自建制曲车间,一座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制曲车间拔地而起,形成了5万吨优质大曲的生产规模,同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发明专利、二项实用新型专利。新建的制曲车间,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了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脏、乱、差的弊端,形成制曲行业新的样板和标杆。

同时,为解决传统米香型白酒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恶劣、工作效率低等弊端,他主张以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的方式生产米香型白酒。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他主持的米香型白酒生产融合信息化技改项目,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形成了日产20吨、年产6000吨的自动化生产规模,生产人数仅需要16人,而传统的生产要达到这一产能,需要185人全日制生产才能实现。这一融合,产品出酒率提高14%,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拥有一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中国制造2025”的驱动下,覃建良对公司筹建的包装物流中心提出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建设思路,实现物联网、互联网和务联网三网融合相通,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全数字化管理,通过数字化的排产,变传统的长生产线为高度自动化短生产线;建立从原酒至待包装产品数据库(PDM),利用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实现生产线的模态有定制生产,实现产品设计、生产、质量、工艺流程管理的协同,实现PLM管理机制体制;建立基于制造执行系统MES的车间级智能生产单元,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透明制造的能力;建立融合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的进度看板APS系统,实现生产现场数据可视化、信息共享及优化管理,生产活动实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同步管控。

项目投入使用后,实现生产效率提高23%,运营成本降低26%,不良品率降低28%,节约水资源45%,研发周期缩短22%。他的这一举措,成为广西白酒行业现代包装的典范。企业被认定为“广西企业技术中心”“广西研发中心”。

“自家粮食,酿自家酒。”这是常挂在覃建良嘴边的一句话。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覃建良提出三产融合,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已经初步实现,走上了工业带动农业、旅游服务业三产融合协调发展的道路。

在服务企业发展的同时,他的才能也得到了广泛的“确认”,一人兼收国家一级品酒师、国家一级酿酒师、国家白酒评委三项“桂冠”,成为享誉八桂的专家型高级人才。

“作为广西酒行业的第一个工匠,我更想把好的工艺、好的技艺传承下去,并不断追求创新,让我们的白酒更接近世界。”覃建良如是说。

敢想敢干打造“洞藏”旅游区

覃建良说,洞藏是提高白酒品质的有较途径。当年为了解决“洞藏”的问题,他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覃建良经过多年的观察,认为公司水源森林保护区的山体一定有溶洞,若能开发利用,不仅提升丹泉酒品牌的文化内涵,而且有效解决白酒质量提升的问题。他向丹泉公司领导提出恒温恒湿洞藏酒的新概念和开发洞藏酒项目的建议,并获支持。

为了印证山体中有溶洞的想法和是否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覃建良组织公司几位身强力壮、反应敏捷的员工,带上干粮、水和必要的安全护具,开始了溶洞的探秘工作。

覃建良说,溶洞探秘过程具有戏剧性,为了找到进入山体内溶洞的入口,他们“兵分八路”,满山地毯式搜索。几天下来,荆棘划破了衣服,刺破了双手,指甲里塞满了泥土,还是一无所获。就在他们绝望之际,覃建良无意中踩浮了一块石头,石头沿山体滚落几米,在一片草丛中就不见了。他灵光一闪,连忙顺着石头滚下的地方察探,竟然发现了一个直径约2米的洞口。“当时天色已晚,我做好标记,第二天再来。”覃建良说。

第二天天刚亮,覃建良带人开始了洞内的探秘工作。经过一个星期的探秘,覃建良拿到了开发溶洞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丹泉藏酒洞项目就此应运而生,为丹泉白酒提质储藏开辟了新天地。

丹泉藏酒洞历时三年的开发,总投资3.5亿元,建成13.3万平方米、可藏酒5万吨的恒温恒湿天然藏酒洞,创造了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同时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藏酒洞内恒温恒湿,不仅提高了洞藏酒的品质,有“洞内一年,堪比洞外三年”之称,而且给酒本身赋予了一种文化意蕴,增加了洞藏酒的品质、文化、品牌内涵,更拉动了南丹县旅游产业发展。

新闻推荐

推行“河长制” 带来“河长治” 南丹多措并举 守护碧水清流

南丹讯春回大地,山清水秀。一大早,何清海就来到河边巡河。作为南丹河城北社区河段河长,何清海对自己的“责任田”格外在意。...

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