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阵地 创新方式 增强后劲 南丹汇聚力量推进“文化扶贫”工程

河池日报 2018-04-11 09:27 大字
 

南丹讯 2016年以来,南丹县精准把握文化建设与脱贫摘帽的最佳结合点,通过采取突出文化精神引导、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等措施,全力推进“文化扶贫”工程,谱写精准脱贫的壮丽诗篇,打赢文化扶贫攻坚战。

突出文化精神引导,汇聚强大动力。该县文化部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创作和上演一批“接地气、站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文艺精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安得广厦千万间》《沸腾的小山村》《扶贫对象》等节目浸润人心,大力讴歌了“南丹精神、南丹速度和南丹奇迹”,提起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

两年来,该县健全县、乡、村文化组织,以47个“十三五”贫困村为重点,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向贫困群众输出优秀的文化产品,先后举行“脱贫致富气象新·同心共圆小康梦”“红歌颂党恩·同心战贫困”等多台大型扶贫专题文艺晚会,送戏下乡220场次,放电影980场,配送图书2万多册,受益群众8万多人次,使群众深刻感受到先进文化的魅力,被“南丹精神、南丹速度和南丹奇迹”所震撼。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筑牢文化阵地。两年来,该县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88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全县47个“十三五”贫困村实现全覆盖。截至2017年底,完成11个乡镇农民健身工程的建设;建成10个乡镇无线发射台站,解决1万多户贫困户看电视难问题;建成文化活动室40个、阅报栏31个;免费开放县文化馆、图书馆和11个乡镇文化站。与此同时,投资40多万元,为100多个行政村的文体广场配发篮球架50个、乒乓球台40个,为贫困村文化活动室配备电视、电脑等影音设备60余套、音箱100多套。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创新扶贫方式。近年来,南丹县将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以歌娅思谷、洞天酒海等为核心,以巴平万亩梯田、洞湖下水乡村旅游等为支撑的文化旅游景区体系,文化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6年,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在吾隘镇昌里村丹炉山投资1.3亿元开发旅游项目,建设一条单体长280米、高180米、国内单体最长、垂直高度为广西第一的玻璃栈道,展示了丹炉山明代土司炼丹遗址的文化魅力,使游客既能体验到玻璃栈道的惊险刺激,又获得道教文化、土司文化的熏陶。丹炉山风景区于今年2月8日正式营业,春节期间就接待游客5万多人,营业收入500多万元。项目正成为当地贫困户参与文化旅游的经济新来源。

强化非遗保护传承,增强发展后劲。2017年,该县围绕创建“全国民俗文化保护典范”的目标,投资13.7亿元在里湖、八圩兴建“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白裤瑶文化实景演出广场、民俗传习所、陀螺竞技场,充分展示白裤瑶多彩多姿的寨居文化、铜鼓文化、服饰文化、歌谣文化和饮食文化,为非遗保护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不定期组织白裤瑶群众开展剌绣、蜡染、缝制瑶族服饰、打铜鼓、打陀螺等各类非遗技能培训;定期开展白裤瑶年街节、那地蚂拐节、古兰敬牛节等活动,营造“喜庆、祥和、健康、温馨”的节日氛围,达到“以节扬名、以节兴文、以节致富”的目的。八圩瑶族乡瑶寨村非遗示范户黎凤珍,于2016年创建集剌绣、蜡染、服饰缝制为一体的家庭瑶族服饰传承基地,向群众开展免费培训,方便群众学习技艺。如今,该基地每年生产瑶族服饰40多套,价值20多万元,带动10多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韦克俭)

新闻推荐

河池“三下乡”成“常在乡”

本报河池讯(记者/韦鹏雁通讯员/谭仁林)3月3日,南丹县组织相关部门在年街节活动现场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服务活动。在河池市,每逢乡村的重要活动,都能在现场看到“三下乡”服务。近年来,该市着力打造“...

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