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刘三姐的“高光时刻” 说说市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承研究会负责人江波和他的近千件藏品

柳州日报 2020-04-12 08:20 大字

江波(中)参加鱼峰区刘三姐文化馆揭牌

垃圾堆里抢救出来的彩调剧照、经历漫长邮寄时间与外地粉丝交换来的歌本……历经三十多年时间,江波用近千件藏品为刘三姐构筑起一座“时空胶囊”,守护刘三姐文化的“高光时刻”是初心,挖掘其中的文化宝藏、继承弘扬刘三姐为传承的歌圩文化是远志。

近日,记者在市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承研究会负责人江波带领下,穿梭于刚挂牌不久的鱼峰区刘三姐文化馆,通过黑胶唱片、电影海报等藏品,听他讲述和刘三姐有关的故事……

守护高光时刻

“上世纪五十年代,鱼峰山下、柳江边,都有我爷爷的山歌声,他一开口,人们就聚过来了。后来,我父亲也成了一名山歌歌手。”江波边回忆边讲述,他是在爷爷和父亲的山歌声中成长起来的。那时候,《刘三姐》彩调剧及电影相继问世,刘三姐从岭南地区火到全国乃至世界,口口相传1000多年的她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到工厂,到处都是传唱三姐的彩调、播放三姐的电影,唱山歌也成了老少皆宜的文娱项目,江波顺理成章成为歌圩“代言人”刘三姐的小粉丝。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20多岁的江波开始广泛收集刘三姐的黑胶唱片、磁带、歌本、电影海报等。那时刘三姐是名副其实的“流量巨星”,粉丝遍布世界各地。“刘三姐的山歌在东南亚很火,你看这些黑胶唱片,大多来自香港、台湾,甚至还有我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购回的。你看这张海报有何不同?它是手绘的,不是油印的,是我从吉林长春的一个小县城买来的。小县城的电影院条件有限,因此手绘了这张海报供当时的电影宣传。”江波如数家珍般介绍着。

那时不像现在,江波与各地粉丝邮寄交换或从外地购回的每一件藏品,都会经历漫长的时间,因此每一件藏品对江波而言都尤其珍贵。

这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组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柳州彩调剧团演出《刘三姐》的黑白剧照。因后来彩调剧团解散,这组照片成了为数不多的物证。在一次展览结束后,这组照片因无处储藏,面临被丢弃的命运。江波从朋友那里得知此消息后,立即前往寻找,救回了正要被丢掉的剧照。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刘三姐的热度渐渐退去,江波却反倒迎来了自己的收藏高潮期。“刘三姐爱好者们都不收藏了,听到谁要抛售或丢弃藏品,我就赶紧联系购买回来。”江波说,那时候他收入也不高,但视保护和弘扬歌圩、刘三姐文化为己任,因此从未想过要放弃,幸而家人都很支持他。

挖掘文化宝藏

历经三十多年时间,江波用近千件藏品为刘三姐构筑起一座“时空胶囊”。近年来,作为市政协委员,江波不断进行提案,提出提升柳州市刘三姐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今年3月26日,在纪念刘三姐的“三月三”节日期间,在柳州市文化历史专家们的共同见证下,鱼峰区刘三姐文化研究会和鱼峰区刘三姐文化馆挂牌成立了,文化馆里的几百件刘三姐相关藏品,均是江波的私人收藏。

藏品展览的这段时间,常有喜爱刘三姐的老柳州人甚至曾经的柳州彩调剧团成员前来参观,一件件藏品唤起了曾经的记忆,参观者们或泪光闪烁,或跟着歌本唱起山歌,或细细端详老照片、老海报……江波说,这样的展览不仅唤起了大家的回忆,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刘三姐,喜欢上了刘三姐。据悉,接下来他将陆续到柳州市各小学、社区、企业进行展览和宣讲。

在江波看来,刘三姐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尽管之后成仙被神化。刘三姐从一个真实的人物,幻化为山歌的代言人,她体现了壮族女性的勇敢、乐观和勤劳,也凝聚了一代代山歌歌手的智慧。“刘三姐出生在唐代,是宜州罗城县下里乡蓝靛村人。”江波拿出一份族谱对记者说。据悉,市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承研究会已建立山歌文化传承基地以及山歌文化艺术团,接下来他将深入刘三姐出生的地方,挖掘更多与刘三姐有关的信息。

鱼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敏珊介绍,近年来鱼峰区通过传承发扬“刘三姐”文化品牌,深挖其文化宝藏,目前鱼峰区刘三姐十大文化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均有序推进,江波等一批专家为刘三姐文化传承以及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本报记者 荣瑶 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男子跌落大山深洞获救

公安、消防人员将吴某(左)救出,递上一瓶矿泉水。韦龙司雨摄幸运南国早报罗城讯(记者陆旺通讯员韦龙司雨)3月28日,河池市罗城...

罗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