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交锋:以笔为刀鼓舞军民

柳州日报 2019-12-28 13:04 大字

罗城县龙岸镇珠江村建设中的柳州日报社旧址纪念馆报道小组采访下珠屯九十二岁的范秋菊。

列宁曾经说过,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当社会处于动荡的变革时期,占有一个强有力的宣传平台,对正确的意识形态的确立至关重要。

1944年秋,日军北下南上大举入侵广西,国民党守军桂系部队士气低迷、信心不足,白崇禧等主将早就无心死守,日军进入广西后,守军很快全线崩溃。一时间,各种消极、错误的抗战思潮传遍主战场,老百姓民不聊生,民愤极大。

由中共地下党员掌控的《柳州日报》,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柳北沦陷区,大力宣传中共正确的抗战主张,鼓舞军民的抗战士气,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抗战必胜的思想,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击垮敌人。

1红色力量 引领报社

当时的《柳州日报》是国民党桂系主办的报纸,主要为其独裁统治服务,报社内部反动势力暗流涌动。随着以罗培元为主的一大批地下党和进步人士进入报社工作,报社逐渐成为宣传中共主张的重要阵地,并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展开了思想交锋。

据罗培元在回忆文章中所述,刚开始,报社内部的党员同志互不联系,但大家对自己的同志心里有数,都默契地团结起来,主动孤立反动的少数派,使红色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至1945年初,罗培元、张琛、何家英三人在罗城龙岸建立了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由此在报社内部形成了一个坚强的党的领导核心。特支建立后,又先后成立了5个党支部。

队伍壮大后,报社特支十分注意加强对党员和青年的思想教育和培养,组织他们学习斯大林的著作,以斯大林推荐学习的英雄安泰为榜样。组织学习讨论《青年修养问题》《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社长罗培元还亲自给大家讲了《阶级之发展》和《气节·气量》,陈扬讲了《军事·政治》,吕冰讲了《经济学讲话》。通过学习讨论,不断提高大家的阶级觉悟,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树立起革命的远大理想,一些青年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青年在实际斗争中加入了共产党组织。

为了带好柳州日报警卫队这支队伍,报社特支对队员不断进行教育,组织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让队员认识队伍的性质,认识警卫队的任务,不仅要保护报社,而且要保护老百姓,打击侵华日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教育群众,激发其阶级觉悟和民族义愤,更加热爱祖国,仇恨日本侵略军。警卫队支部和领导同志,还经常对队员进行形势教育,提高大家对形势的认识,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还让队员背诵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让大家学习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在学习党的三大作风时,引用斯大林讲的安泰的故事,使队员知道,离开群众就一事无成,只有牢牢扎根于群众之中,才是我们事业赖以胜利的源泉和保证。此外,支部还请融县抗日挺进队的同志来介绍打游击的经验,他们在桂北一带工作开展得很出色,局面打开得很快。他们介绍的情况对大家是个很大的鼓舞和教育。对党员和党的积极分子则组织党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有关党员修养方面的教育。

由于政治思想教育抓得好,这支队伍充满着蓬勃朝气。尽管生活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但大家都没有怨言,反而觉得生活很有意义,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赶走日本侵略军,建立新中国。”这样一支政治目的很明确的队伍,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当地的青年群众也都要求参加警卫队,为党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干部。最后,报社被红色力量控制领导。

2红色主张 占领版面

抗战时期,国民党新闻检查官通过种种手段严格钳制思想,扼杀民意。战斗在《柳州日报》的党员同志,在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运用手中的笔杆子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工作方式,审时度势,讲究方法和策略,利用合法地位批判投降,让红色主张占领版面。

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对日本抱有幻想,投降派放出对日本妥协的言论时,《柳州日报》及时发表社论《待机而动的日本》(1941年10月14日),社论指出:苏联“是世界反侵略阵线的主流,她的命运与全世界反侵略的国家和人民联络在一起”。社论隐晦地批判了国民党对日本妥协的投降主义路线:“我们认为是以退让换取日本的‘安分守己’是非常愚蠢的想头。”当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柳州日报》又及时发表社论配合宣传,社论《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9日)指出:“我们要准备全面反攻,配合英美作战,使暴日首尾不能相顾”“胜利不是从天而降的,它需要我们的努力,加紧努力,我们的预期才能达到。同胞们,暴日的丧钟响了,努力吧,争取我们的最后胜利,争取民主阵线的胜利。”文章以不易之论,博得各界人士的重视。

1941年冬,正是德国法西斯军队向莫斯科进攻的时候,社会上一些人对反法西斯战争信心不足,发出了悲观的论调,反动分子则乘机诋毁苏联红军,如臭名昭著的右派文人西莹在《大公报》发表文章,公然宣称:“苏联红军不堪一击,是自不待言的。莫斯科的陷落是不可避免的。”《柳州日报》及时发表社论《莫斯科之战》(1941年10月28日)予以反击,社论指出:“以热爱其祖国与主义的苏联每个人民,我们敢相信,决不会与希特勒妥协的。”“希特勒不惜每天以4万人牺牲的代价去博取目前的一点‘战绩’。目前莫斯科虽然是危急了,但这决不能说明是希特勒的胜利,即如拿破仑当年攻占了莫斯科还不能说明是他的胜利一样。”这篇社论发表后得到群众的广泛称赞和好评。

为揭露国民党右派的投降路线,《柳州日报》以铁的事实,发表文章,宣传抗战,唤起民众。如1941年12月13日发表社论《希特勒的惨败》,社论引用了苏联《真理报》的材料说:德对苏作战“五个月来,步兵损失600万,坦克15000辆,飞机13000架,大炮19000尊,自动步枪无算。”社论说:“纳粹自称‘常胜军’的假老虎刺破了,它完全的溃灭的日子也快到了。”《柳州日报》发表的一篇篇文章无不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鼓舞,增强了抗战的信心;这些文章又似一枚枚炸弹,使那些汉奸、投降派震惊。《柳州日报》富有战斗力的文章,常常引起各地报刊的注意,纷纷摘登或转载。1943年2月7日重庆《新华日报》转载了《柳州日报》元月13日的社论《中英中美签订新约》。《新华日报》还打算转载《柳州日报》的社论《争取主动积极反攻》,后因重庆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的阻挠,只好刊登未能登出的启事。《新华日报》还在《友声》专栏上摘登《柳州日报》的社论、评论、短评。桂林一些进步报刊也常转载《柳州日报》的文章。《柳州日报》坚持了宣传抗日、进步、民主的方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大大提高。

《柳州日报》利用新闻的合法地位,除了鞭挞国民党政权的妥协投降路线外,还揭露它的腐败黑暗,适当刊登一些走私、贪污和社会的一些腐败现象,从不同角度暴露社会问题。

这些对垒与笔伐,针砭时弊,正本清源,鼓舞人心,为鼓舞柳州人民团结抗日,揭发国民党反动派的真面目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红色思想 点燃柳北

1944年11月11日柳州沦陷。撤退到融县的《柳州日报》很快就恢复出版了报纸。12月16日,融县县城第二次沦陷,柳州日报社撤到罗城龙岸继续出版《柳州日报》油印版。

当时处在消息闭塞的敌后,广大群众对抗日和反法西斯新闻需求如饥似渴,在此情况下,《柳州日报》极受群众和各界人士的欢迎,报纸一出,便被抢购一空。柳州日报社特支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通过报纸传达中共中央的抗日主张,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抗日活动,尤其是报道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场的胜利,让人民群众明白中共的抗日主张。

柳州日报警卫队既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宣传队。罗培元要求警卫队以毛主席著作为指导,学习军事、政治,注意学习老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群众工作的好传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生活上和群众打成一片,警卫队还自办了一个刊物叫《警声》,通过这个刊物积极向群众宣传,引导广大群众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去指导实践革命活动。警卫队生活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却生气勃勃,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抗日的歌声。他们还把当地的青少年组织成歌咏队,教他们大唱抗日歌曲,大讲抗日救国的道理,组织成年人识字班,教他们读书认字,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和政治觉悟。

为了配合警卫队开展群众工作,柳州日报社特支还成立了儿童宣传队,从战时儿童教养院挑选队员,年龄在12岁至16岁之间。后来挑了七男七女组成儿童宣传队,先在下珠村(现下珠屯)培训,向他们讲抗战形势和一些文艺知识等。之后,到各地进行宣传演出,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有组织、有纪律的严格军事共产主义式生活,使他们得到很大的锻炼,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启发与提高,有的后来入了党,有的参加了游击队,走上了革命道路。

柳州日报社特支还为在前线所办的妇女夜校编了识字课本,分为上、下两册,负责人张琛、周行看过作了点修改,就油印发出去。油印本也是由地下党员刻蜡版印的,内容都是说的农村妇女受压迫、要打跑日本鬼子才能翻身之类的思想教育。

通过报纸、宣传队等多种形式的思想宣传,柳州日报社特支对动员和组织群众投入抗日游击战争发挥了积极作用,给暗无天日的沦陷区带来希望之光,使党的革命思想在柳北广大地区冉冉燃烧起来。

新闻推荐

罗城:脱贫攻坚发挥“头雁”作用

本报罗城讯(记者/廖庆凌通讯员/吴美群)“罗城组织开展‘头雁引领’行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全县60%以上的农村党支部...

罗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罗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