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群策群力锻造力量

柳州日报 2019-12-28 12:56 大字

罗城县龙岸镇珠江村建设中的柳州日报社旧址纪念馆范秋菊唱起当年柳州日报地下党员教的歌曲

树木有了根,才会枝繁叶茂;鱼虾有了水,才能鱼游虾嬉。

群众之于党,就如土壤之于树木。在抗日战争时期,柳州日报社有这么一群地下党,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党的根系深深扎入群众土壤中。至今,在柳北及罗城龙岸等地,在老百姓中,仍在流传着他们的故事……

1深入基层 依靠群众

1944年10月,日军分兵三路进攻桂林、柳州,形势日趋紧张,战火之中的柳州城风雨飘摇。

柳州日报社社长罗培元主动找四战区长官部张发奎的秘书左洪涛(时任四战区中共特支总负责人),谈到前往桂北敌后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打算。谈话过后,罗培元认为事不宜迟,他将报社成员分批撤出柳州,以保存有生力量。

1944年11月11日,柳州沦陷,沦陷前一天柳州日报社的最后一批人员才撤离柳州。撤退到融县(今融安、融水)的《柳州日报》很快就恢复出版。然而,12月16日,融县县城第二次沦陷,柳州日报社再次撤离,到罗城县龙岸乡继续出版《柳州日报》油印版。

无论在何等艰难的条件下,《柳州日报》坚持在桂北农村出版发行,一面收听中央社、新华社以及国外通讯社有关报道国内外反法西斯斗争的消息,一面印刷成文及时向人民群众传播,通过报纸传达中共中央的抗日主张,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抗日活动,尤其是报道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和八路军、新四军在解放区战场的胜利。

当时在消息闭塞的敌后战区,广大群众对抗日和反法西斯新闻需求如饥似渴,《柳州日报》极受群众和各界人士的欢迎,常常报纸一出便被抢购一空。

在桂北期间,报社的党员与桂林文化支部的司马文森及融县的路璠、陶保恒领导的地方组织建立联系,成立了桂北联合工委,共同确立了“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战斗任务。柳州日报警卫队等武装也相继成立。

“我们敢于在兵荒马乱之中,带领百多名报社员工离开办报基地的城市到农村去,还招兵买马,不断扩大队伍,就是凭着‘充分相信群众、充分依靠群众’的思想。”罗培元在回忆录《抗战结束前后党组织在<柳州日报>的斗争活动》中说。

2严守纪律 宣传抗日

据罗培元回忆,从建队之初,柳州日报警卫队就十分注意学习老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群众工作好传统。每到一处,首先为群众扫地挑水,串门走户,访贫问苦。警卫队人数虽不多,活动地区虽不够广,但它的良好政治影响却远远超出它的活动范围之外。

为了带好警卫队这支队伍,队长罗培元对队员不断进行教育,首先是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让队员认识队伍的性质,认识警卫队的任务,不仅要保护报社,而且要保护老百姓,打击侵华日军。同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激发其阶级觉悟和民族义愤,使他们对祖国更加热爱、对日军更加仇恨。

警卫队经常研究如何发动群众,如何开展扎根工作。在报纸做一般宣传之外,警卫队还深入群众,开展家访工作。1938年在广东入党的陈光当时化名陈扬,在柳州日报警卫队做政治指导员。他与共产党员骆维强、郑英慧夫妇一起,常常以身作则,带领队员家访,如对征兵家属的访问,对贫下中农的访问,通过访问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排难解忧。

警卫队还吸收了一位卫生院的医生,名叫张扬。他除了作队医之外,遇上病人,还送医上门,对贫苦人还免费送药。在家访中,警卫队发现群众身患病痛,就让张扬给他们看病。因此队伍所到之处,群众都十分欢迎,交口称赞。

“我们还通过和群众一起劳动,对群众进行宣传。许多同志为群众挑水、挑粪、松土、插秧,什么农活我们都干,一边劳动,一边跟群众学壮语。我们的女同志还到农民家里,和妇女谈心,帮助她们做家务,如补衣、裁衣、缝衣等。记得有一次帮她们做衣服,衣料是她们自己织的兰土布,式样是中式大襟的,她们都很高兴。”郑英慧在《中共在<柳州日报>活动情况》中回忆道。

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黄金分销社支部负责人吕冰同样是巾帼不让须眉,积极以妇女的力量深入群众开展统战工作。在1984年6月12日至16日举办的抗日时期地下党在《柳州日报》斗争史座谈会上,吕冰说:“我初到黄金时,一个人也不认识。开始我和当地妇女一起缝衣、做鞋,和她们谈心。当我们了解到陆川人在那里落户的比较多时,我们就从认同乡、认老庚(指与自己出生年庚相同的人相互认作兄弟姐妹)、认姊妹开始,把群众发动起来。”

罗城县黄金乡当地有个土匪头子叫何起华,对分销社不甚了解,就派他的小老婆来打探情况。分销社成员知道她的来意,就顺水推舟,表示欢迎她来,愿和她交朋友,有意识地让她知道“我们有枪,又有那么多的人,我们的社长和尹承纲这么要好,让她知道我们是有来头的”,并通过她去做她丈夫的工作。当时,黄金分销社组织了个“十姊妹”,都是很贴心的,大家的思想比较一致,甘为抗日打鬼子出力流汗。搞筹粮,搞运输,做军鞋,都是姊妹会的成员出面,后来由10人发展到70多人。

就这样,警卫队通过劳动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逐步取得他们的信任,把他们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这支队伍逐步锻炼成为“既拿笔杆子,又拿枪杆子”的革命队伍。它既是警卫队,又是宣传队,还是生产队。

3群众工作 影响至今

2019年5月15日,“地火燎原”报道小组前往位于河池市罗城县的龙岸柳州日报社旧址采访。在龙岸镇珠江村下珠屯,我们遇到了一位92岁的老人,名叫范秋菊。她的家曾经作为柳州日报社负责接收电报的据点。

范秋菊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传统女性,并不认识多少字,却能清楚地记得当年柳州日报社编写传唱的山歌,还能一字不漏地唱出来。在接受采访时,她目光向下垂,回忆起70多年前的青涩时光,那段回忆中,有门窗紧闭间“滴滴答、答答滴”的电报声,还有教她认字教她唱歌的共产党员,她轻轻唱道——

日落西山满天霞,对面来了一个小冤家,哪个山上没有树,哪个田里没有瓜,哪个男子没有衣,要打鬼子我就管不了他。

柳州日报社深入群众宣传抗战理念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另一边,在柳城县龙头乡,柳州日报警卫队驻在圩边及蒙村。队里组织队员到圩上、村上访贫问苦,做社会调查,帮助农民搞春耕生产。晚上,队长罗培元对队员讲阶级斗争史,政治指导员陈扬讲政治形势及军事武装斗争知识。男队员坚持站岗放哨,没有钟表,克服困难想办法,点燃两支香来计算站一班岗的时间。女队员到村上办识字班,组织妇女儿童识字,教唱抗日歌曲,还在谷坪上演《朱大嫂送鸡蛋》,作抗日宣传。

报社的手摇收报机,每天由阿红姑娘收新华社播发的电讯。收到中共“七大”会议主要文件《论联合政府》《论解放区战场》等电讯后,便交给编辑部刻印出报。当时的《柳州日报》,报道了各地战场打击日军的情况,向四乡群众作抗日宣传,鼓舞了融江两岸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

警卫队队员潘洁馨在日记中写道:

一九四五年二月十六日。看一会书,被老百姓拉去给他们绣花。为了深入群众,以后一有时间就去看望他们,向他们学习。

三月廿八日。昨天由寿门移动到牛鼻来,帮老百姓春耕、缝补,成绩不错。

四月十三日。第一次跟大伙儿去割草,挑得很重,练练气力。下午去瑶村做民运工作。晚上肩膀痛得睡不着。

四月十九日。近日都去帮老百姓种芋头、花生,晚上多数学习讨论,生活感到好紧张。认识一个姓王的寡妇,又认得金英、乔英两姊妹。王与金英年纪差不多,我叫她“老根”(庚)她高兴得很。她说以后女同志来她家洗凉较方便。她连问我几次会嫌她不识字吗?我说你教我耕田,我教你读书吧!她是这家小婆的女儿,丈夫是“上门”的(他们只有十多岁)。

四月二十六日。早上总下雨,只得与林云英、陈述之、骆庆萱去采访一个老人家及另一个寡妇,帮他们锄地,裁衣服。

五月二十二日。早上自学,屋主的小孩娶童养媳,举行订婚礼,请了许多亲友,我们一组人整天都在他家做客,老主人“公佬”叫我们唱几首歌给他们听,他又认我作他第四女儿的“老同”,据说她女儿是“属鸡”的。为了深入群众,我们与他们像一家人一样亲。

五月廿五日。老天连续下雨,老庚爹借柴草、米给我们,一放晴我们便去砍柴、买米,烦扰老百姓心里总不安。

由此可见,那时群众工作之细致之深入,体现在方方面面,影响至今。

我们在龙岸采访时发现,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柳州日报社的旧址老屋已无存,如今已经重建为普通民房,但不少村民仍然知道它原来在哪里,并以柳州日报社曾在此开展革命工作为荣。为了纪念这段不寻常的岁月,龙岸下珠屯的老百姓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设柳州日报社旧址纪念馆,展出当年柳州日报社在下珠村活动的事迹和党群情深,将这段难忘的岁月永远留驻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

新闻推荐

罗城预脱贫对象全部达标

本报罗城讯日前,河池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印发通报显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今年预脱贫对象脱贫摘帽指标全部达标。今年以来...

罗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罗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