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从国有企业走出来的吴俊鸿创办柚子园,带领贫困群众奔富路 宁自亏不亏果农的果场主本报记者 龙招江 通讯员 韦如代 蒙增师 文/图
“一定不亏待大伙,我亏了也要让各位有收入。”1995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的吴俊鸿,从国有企业走出来,发动贫困群众参与,创建1200多亩的沙田柚果场。为了当初的承诺,24年来,他肩负重任,带领贫困群众寻求发展,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带领49户贫困户“打天下”
1995年,43岁的吴俊鸿在县内一家国有企业(木材公司)工作。为适应市场竞争,该公司决定进行产业性结构调整,安排吴俊鸿走出去,发展其他产业。
吴俊鸿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服从木材公司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沙田柚产业的决定。于是,他回到家乡龙岸镇,租用天宝村1200多亩的土地,用于种植沙田柚。
说干就干。但对于种植沙田柚,吴俊鸿是一个门外汉,什么都不懂。连续一个月时间,他多方取经,向有种植经验的人请教,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采用易地搬迁的方式,让贫困群众与他一起创业。
吴俊鸿说,当年来了49户贫困群众,为解决每一户家庭的后顾之忧,他帮助他们建好房子,每户均配套有卫生间、伙房等。同时,他将果场命名为利达果场。工资发放方面,在产果期前,工人每人每月固定200元,使每个家庭有固定收入。
承包分红让工人更有干劲
修剪枝叶、浇灌、施肥……果园里每一项活儿,吴俊鸿都和工人们一起完成。
一转眼,在吴俊鸿和工人们的精心护理下,柚树苗一天天发生变化,整个果场也从原来的荒坡换上了新貌。
发展的路子找对了,但吃“大锅饭”管理模式,并不能把工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导致柚树结果率不高的现象发生。
如何让果场有发展、工人们干活有信心,这成为吴俊鸿必须思考的问题。首先,吴俊鸿成立了党支部,通过党员示范调动大伙的积极性。同时,他改变管理模式,实行包干责任制护理果树,工人每户每月能拿到每株果树3元的固定底薪外,还能按产量或是产值比例提成分红。
“我护理1030株,护理费得3万多元,利润分红得3万多元,总收入接近7万元。”贫困户路代富说,这收入比在外打工好,他家2017年脱贫了,再干几年更加富有了。
吴俊鸿的良苦用心,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他们精心管护,使利达果场生产出的柚子香甜软糯,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果场成功注册商标“利达金玉”柚子。1999年,果场产出的“利达金玉”柚代表河池市到广东省梅州市参加农业博览会,荣获金奖。
大胆革新果场前景看好
“好景不长,果场走向转折期。”吴俊鸿说,到了2010年,由于柚树老化,产量大幅度下降,加上银行贷款到期,果场面临拍卖转让,工人们听到这消息后人心惶惶。
为了“保住”果场,吴俊鸿贷款600多万元,毅然拍买下了这片果场,带领“原班人马”,继续发展。
“就算受市场或者是天气影响,果场亏了也亏不了我们。”在果场干了24年的谢章枝说,果场与他们签订协议,每年以保底价回收果实,让果农们吃下了定心丸。
据了解,2015年,受天气的影响,果场有100多万斤的柚子没有卖出去。这一年,吴俊鸿亏损了200多万元。“吴老板没有少给果农们一分钱,跟着他,我们有信心发展。”谢章枝如是说。
如今,吴俊鸿大胆革新,引进技术专家,通过能人入股,成立了合作社。同时,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果场内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果场又重新焕发生机。2018年,果园柚子产量达400多万斤。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党建+基地+果场+企业+贫困户’模式,把果场建成广西最大连片名优沙田柚种植基地。同时,依托果场发展生态旅游,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加入,增加收入。”对未来的发展,吴俊鸿信心满满。上图为吴俊鸿(右)指导工人剪枝。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韦立标通讯员崔亚超莫刚军)“在工地上干了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免费体检,心里感觉暖暖的。”日前,一位农民工在复工...
罗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