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仫佬非遗文化 打造独特文化精品□ 韦如代
仫佬族青年男女欢度走坡节。
仫佬族剪纸传承人罗华清(右)在指导学生剪纸。
舞草龙。
依饭节的唱神环节。
仫佬竹球。
民俗巡游。
抢粽粑。
展示土布制作技艺。
仫佬族刺绣传承人谢秀荣(右二)在讲解马尾绣技艺。
《玉笛情缘》剧照。
煤砂罐制作技艺培训现场。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在长期的社会活动和与自然抗争中,仫佬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自己美丽家园的同时,也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近年来,罗城注重抓好仫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让仫佬族文化在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绽放异彩。
挖掘非遗文化资源
罗城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对仫佬族一些濒临失传的珍贵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抢救和保护,完成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收集文字资料6万多字,录像资料60多个小时,录音资料30多个小时,照片800多张。涵盖仫佬族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传统习俗等10个大类1015项。
建立健全国家、自治区、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其中,仫佬族依饭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仫佬族古歌、仫佬族刺绣技艺、仫佬族舞草龙、仫佬族走坡节、煤砂罐制作技艺等8个项目先后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有7个;县级非遗保护项目有67个。
遴选非遗传承人才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最重要的“活态”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和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项目存续和发展最有力的保证。
近年来,该县注重挖掘、发现各类非遗项目的代表人物,组织他们申报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目前,该县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
搭建非遗传习平台
注重做好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建设。2011年,该县建成首个非遗传习基地——四把双寨非遗(仫佬族依饭节、仫佬族刺绣)传习基地。2016年,该基地被确定为河池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基地。
该非遗文化扶贫基地,开设有仫佬族刺绣、剪纸、土布染制、服饰等展示室。去年,相继建成仫佬族草龙传习所、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传习所、仫佬族古歌走坡传习点等非遗传习保护平台。
加强非遗宣传展示
近年来,该县先后举办了三届仫佬族依饭文化旅游节。在节庆期间,还举行隆重的风情歌舞表演和民俗巡游活动,将非遗文化项目创编成文艺节目进行展演。连续6年举行春节“古风新韵”非遗文化展示展演活动,形成群众文化品牌活动项目。
每年“壮族三月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日,组织传承人开展传习展示表演和传统体育竞技活动,让非遗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活动之中,全面推介和宣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群众在快乐中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同时,还在仫佬族博物馆展示远古化石、瓷器、陶器、钱币、宗教文化、仫佬族刺绣等文物1600多件(套),保存和再现了仫佬族古老独特的民风民俗,成为人们了解仫佬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仫佬族民间艺人覃振丰还在铜钟洞景区的天然石头上雕刻仫佬族依饭节、舞草龙、抢竹球等仫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案,让游客在游览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仫佬族传统文化。
做好非遗文化传承
该县加强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培训,指导、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传承培训工作及宣传展示活动。各代表性传承人依托非遗传习基地开展各种传习活动,先后举办仫佬族刺绣、仫佬族剪纸、仫佬族古歌、煤砂罐制作技艺等培训班。
该县还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县第二小学、四把民族小学开办仫佬族剪纸培训班,激发年轻一代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注重把民族文化融入舞台艺术,近年来,该县创编了《玉笛情缘》《仫佬道》《妹耍去》《啰哈啰》《月下歌坡》《砂陶心》《碾》等一批反映仫佬风情的舞台艺术精品,展示神秘的仫佬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其中,创编排演的大型仫佬剧《玉笛情缘》荣获第八届广西剧展桂花铜奖,《妹耍去》被列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精品”扶持项目。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其余均由韦如代拍摄。)
新闻推荐
罗城讯近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公安局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砂糖橘,“送礼”的是该县天河镇金城村的村支书、主任及扶...
罗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这个家。